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

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 的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大师,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 的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就是他取舍结果。” 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确如此,如何使GE这样成熟的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时,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后,由于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的事迹,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略上的精明决策与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关系。

战略上的坚持催生了“数一数二”战略,即使面临诸多商业机会中的挑选,也能保持核心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傲人的业绩,是高速发展得益于实施“数一数二”战略。此举也激励着其他企业追求高质量、高效率、高技术创新,以维持市场竞争力,并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同样得益于取舍之道。他提出过超过25% 的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年代,让萬可躲过危机,同时通过减法策略实现转型升级,为今后更为复杂激烈的地缘政治环境打好基础。

在生活中,每一次放下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在三次放下的过程中,一次是在1983年的深圳,这一年标志着他从政府机关工作辞职开始自己的创业旅程;第二次是在1988年的股份制改革中,将自己手中的个人股份进行股份化;第三次则是在1993年,当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时,他决定专攻房地产项目,从而避免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受损失,这也是转变运营模式的一部分。在这三次的人生放下之后,他一直坚持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去管理自己的事业,而非掌管巨额财富。这份决心与勇气,使他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并且在困境里找到新的出路,最终帮助萬可成长成为今天这个规模庞大的房地产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