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社会的纷扰中打造千亿级企业背后的取舍之道——三十分钟激励短片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注释。
超过25%的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的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公司,他们取得成功都是他取舍结果。” 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确如此,比如杰克·韦尔奇领导通用电气时期。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通过这些战略性的剔除,让GE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这就是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带来的结果,是一种近乎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的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得益于这种战略上的明智选择。当年的录像机行业虽然暴利,但由于供过于求,最终导致利润急转直下。在那个时代,一些公司因为追逐暴利而进入这个行当,但最终只能眼看着自己的收益迅速减少。而王石提出超出25%以上利润不从事,从而避免陷入这种情况,并在1998年开始实施减法策略,将一些小额但容易盈余的事业出售出去,这种早期减法策略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
人生中的三次放下
在王石看来,有所放下的才能有所坚持。他的人生经历里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那三次人的放下。一路走来,每一次决断都伴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
1983年,那一年他33岁,当过兵、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三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他的野心与渴望驱使他离开旧生活,一往新天。他坐火车抵达深圳,那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那个决定意味着向往未知却充满希望的地方呼唤着他去探索和奋斗。
1988年,他第二次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人生的放下。在推动完成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今之万 科)的股份制改革后,他将自己个人所有的一部分股份割让出去。这一步骤象征着一种更高层面的自我牺牲,更大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未来前景更加清晰的地位定位与规划,使得自己能够专注于管理并引导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其他股东提供了更多参与企业建设的话语权和投资回报空间,从而实现了一种平衡与共赢之间关系处理方式。
1993年5月28日,当中国宏观经济调整紧迫到极点时,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以及房地产市场整治要求加剧,对房地产行业影响巨大,而面临无法预料且严峻挑战的情况之下,作为关键人物之一的是接受这一挑战并作出重大决策者——即决定专攻房地产业项目,不再涉足其它领域,以此保证公司资源集中投入至核心领域,为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基础,并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的另一次关键抉择——第三次人们中的"放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