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

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大师,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那么王石显得那样的保守。他认为:“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取得成功就是他们取舍结果。”

事实确实如此,比如GE这样成熟的大公司如何使其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杰克·韦尔奇通过出售71项业务和生产线,以及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从而催生了“数一数二战略”,这种策略也令通用电气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都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问GE坚持“数一数二”战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中的取舍是否近乎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的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得益于这样的道理。“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当时利润达到200%~300%,但供过于求,使得这些超额利润急转直下。”他提出,“超过25%利润不做”,这也让万科躲过了更多危机,并且开始了一次减法过程,对退出一些赚钱行业表示支持。

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

几十年的生活经验,让王石记忆犹新的,是那三次人生的放下。在1983年,他第一次放下;1988年,他第二次放下;1993年,他第三次放下。在这些决定中,每一次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自己的事业前进,并最终实现梦想。

1983年5月7日,王石坐火车抵达深圳,将过去留下来,为自己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掌握了市场规律,最终决定把企业变为股份制,以此来迎接国家政策改革潮流。而1993年的决策,更是他的人生第三个重大转折点——专攻房地产项目,这一举措成为了当时 万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