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社会,我们的选择就像是在一片被烈日炙烤的沙漠中寻找那一口清凉井水。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无尽的煎熬,因为它总是要让我们放弃那些曾经拥有的、适应的东西。商人们在权力、财富和感情之间不断地做出取舍。

万科,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是如何在政策波动和宏观调控中持续发展十多年的?什么让它不仅存活下来,还能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用他的经验详细阐释了“取舍”二字。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许多市场机会。如果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命赌注,那么王石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显得那样保守。他同意说:“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他的成功是他取舍的结果。”

事实如此,如何使GE这样的成熟企业像新兴小公司一样蓬勃发展?杰克·韦尔奇通过出售71项业务和生产线,以及完成118项交易,在几年内为通用电气实现了转型。这导致了韦尔奇战略上的“数一数二”,这种战略也让通用电气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独一独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落伍。

虽然人们可能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放弃很多好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否近乎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是得益于取舍之道。“万科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其利润达到200%~300%,这种超额利润使得许多公司都挤进这个行当,但供过于求,利润急转直下。我对1984~1992年的贸易做过统计,有赚钱有亏损,最终红字多过黑字。这说明市场很公平。”此后,王石提出超过25%利润不做。在那个屯地就能增长利润年代,万科坚持快速开发,让其躲开更多危机。而今,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减法,也早已由万科开始实施7年前。

人生中的三次放下

在王石看来,只有能够放下才能坚持下去。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让他记忆犹新的,就是那三次人生的放下:

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那一年,我33岁,当过兵、工人,在政府机关工作三年,有阅历,有信心。那时我不甘平庸,有野心。

1988年,他有了第二次放下的决定——推动完成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技仪器展销中心(即今天的大型国企)的股份制改革后,将自己的个人股份给予国家。

1993年5月28日,万科发行B股紧接着6月中国宏观调控展开。当时,要只做房地产,不再参与其他项目,这需要巨大的魄力,可以说这是他面对的人生第三次重大决断!

这段历史正如一个古老传说的故事,它教导我们只有学会勇敢地放手,对抗自己过去的一切,以便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