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社会的舞台上,万科的成长背后是取舍的智慧——中国感动十大人物中的典范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两难选择,这些选择往往伴随着取舍。每个商人的生命都在权力、财富、感情之间不断做出抉择。

这些故事或许能为我们的企业带来更多启示,比如我们熟知的万科和其创始人王石。

一家从倒腾玉米起家的公司,如何连续十余年保持稳健发展?面对政策波动和宏观调控,我们怎样才能不仅活下来,还能不断壮大自己?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以他的经历详细解释了“取舍”的含义。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市场上的无数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一些资本家敢于赌命,那么王石显然不是那种保守的人,他更倾向于谨慎。对于“取舍”问题,王石表示:“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我们并没有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每样都能赚钱。这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的成功也是他们取舍的结果。”

事实正如如此,如何使GE这样的成熟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快速发展?杰克·韦尔奇在接任通用电气CEO期间出售了71项业务,并完成了118次交易。他通过这种战略性的取舍催生了“数一数二战略”,这让通用电气具有独特性,即使10年后也不容易落伍。

虽然人们可能会问GE是否坚持“数一数二”的策略意味着放弃许多商业机会? GE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傲人的业绩,是因为实施了这个战略。同样地,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是得益于他对未来所作出的精准判断和决策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三次放下

根据王石的人生经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三次放下。在1983年,他第一次放下过去,当时33岁,从军队转而从事政府工作,但他有野心,不甘平庸。5月7日,他离开深圳开始新的生活,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事业。但到了1988年,他第二次放下个人股份,这标志着改革与开放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时六家深圳的大型国企进行股份制改革,其中包括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即现在的地产巨头)的事业单位。此举符合国家政策,也体现了一种制度创新理念,让更多公众参与企业建设。至今仍有人问及他的决定,但他认为这是正确之举,因为掌管财富并不适合他,更重要的是要专注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和职责上。

1993年的宏观调控再次促使他第三次做出艰难决定——专注房地产业项目。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因为当时国家实施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同时允许其他行业获利相对宽松。但尽管如此,万科依然坚定执行这一战略,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在风雨交加中,万 科脚步稳定前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中国感动十大人物素材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