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极致:波司登高德康的一段未完之旅
文/清如
【人物名片】高德康,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从8台缝纫机起步,到连续23年销量夺冠的行业老大,波司登已经成为羽绒服的代名词。其创始人高德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在羽绒服领域深耕42年,成为“中国羽绒服大王”。
艰难起步
1976年,波司登诞生于江苏常熟一个只有8台缝纫机的小作坊。这一年,不甘贫穷的高德康带领11个村民一起下海创业,主营来料加工。
凭借出色的裁缝手艺,短短三年,高德康就成立了一家服装厂。当时,他给上海的一家服装厂做代工,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他只能每天都去拿料,距离成了最大的难题。
从常熟到上海有200公里,每天骑十几个小时的自行车往返两地,是对他的考验。但是,这种风雨无阻的精神让他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他不仅解决了生产上的问题,还开始专研羽绒技术,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机成熟后,他决定进军羽绒服行业,并于1992年注册了“波司登”品牌。虽然当初市场并不看好这项投资,但高德康坚信自己的判断,并且在专业知识和经验上不断积累,最终成功开辟了一个新的商业领域。
化险为夷
正当波司登发展如火如荼之时,一次决策失误让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在1994年的某一刻,由于市场调研不充分,一批新款羽绒服销量低迷,而库存却堆积如山,这几乎让公司濒临破产。那时候,每晚关灯前的紧张不安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之一。
然而,没有人能预见的是,那场危机成为了转折点。在东北市场调查中,他发现设计不符合北方人的体形和需求,这一次失败教会了他更加细致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进行改革升级。1995年的新款羽绒服问世,如同一记闯天劫,让企业迅速回暖并稳固其地位,在全国销售冠军位置上站稳脚跟,从此,再无倒下的可能。
二次创业
2014年,当整个行业陷入寒冬,大量实体店关门的时候,大部分企业选择放弃或者撤退。但是对于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高德康来说,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他认为,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迎接挑战,以创新为驱动推动品牌更新换代,即使是在困境中,也要找到突破口,使自己再次站在巅峰之上——这便是第二次创业的大幕拉开。
通过与三位国际设计师联袂合作,以及推出联名系列新品,对抗着时代潮流、追求着永恒美学,让产品焕发新的生命力。一时间,“刷屏”的热度传遍社交平台,不仅吸引了一众明星粉丝,更让公众对品牌产生了全新的认知和期待。而这些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在2017-2018财政年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8亿人民币,为全球奢侈品产业树立了一面旗帜,又一次证明了“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走向成功的人生哲学。
今天,我们知道那些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他们最后是什么样的?他们不是因为追求完美而停滞,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找更好的自己。他们不是被挫折击垮,而是在逆境中学会勇敢前行。他们不是被时间淘汰,而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光芒。而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那些关于青春、梦想和拼搏的小故事,它们或许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