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麻烦出来的",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层深刻的真理。在计划经济时代,结婚之需常常伴随着对朋友的依赖。购物票、家具、电器等都需要通过朋友来解决,这种交友方式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当时流行的相声作品,如高英培、范振钰等人的作品,即便在讽刺不正之风中,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交友方式。
如今,虽然环境已经大不同,但功利性的交友仍然存在。有些人总是在尝试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以微信好友数量作为衡量标准,他们认为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自然而然成为圈子的一员。然而,这种看法忽略了实力与价值之间的平衡,没有真正匹配对方能量和价值——这种“朋友”只能是一种虚幻的情景,是自我陶醉带有攀附属性。
市场上还存在各种关于如何建立有用的“人脉圈”的付费课程,但是否有效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只要你自身足够强大,不用刻意去寻找“人脉”,真正值得你称为“朋友”的人会主动找上门。而如果你能力不足,那么努力构建起来的人脉也只是沙上的塔。
苏东坡以其宽广的心胸和深邃的情感,与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中的各色人物建立了广泛且多样化的人脉。他能够找到共同点,同时容忍彼此间的小差异。这就体现了他交友的境界:求同存异,他既能够欣赏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又能够超越彼此之间的小矛盾。
《世说新语》中记载管宁与华歆割席绝交,并非因为重大的分歧,而是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宜。这表明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可能因小事而决裂。而华歆后来成为了栋梁之才,却始终保持清廉和品德高尚,这也是一个可贵的人生态度和交友原则。
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提到,当年他想要成为国会议员,最终成功归功于他的诚恳请求借阅一部书籍,而不是直接向国会议员索取支持。这段经历说明,即使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一份共同喜好的东西(比如阅读)也能成为连接不同阶层人们心灵纽带的手段,是一种纯粹且真诚的地缘互助形式。此举不仅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心态,还展示了一种难得见到的善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