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两次聆听廖静文的报告,初中时和高中时,那些情感深刻的话语至今依稀可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及徐悲鸿时的情绪,她那哽咽的声音让我在当时无法理解,但现在却能感受到其深远的意义。
十几年后,我再次见到廖静文,这一次是2002年。她已然八旬高龄,但她的外貌令我惊讶——乌黑浓密的头发、白皙细腻的皮肤和清秀五官,如同年轻时代一般。我赞美她穿着的一件紫色上衣,她微微一笑,说这是因为徐悲鸿喜欢紫色,所以常常穿这种颜色的衣服。
尽管她的听力不佳,戴着助听器还需我大声而缓慢地说话,有时候一句话重复好几遍,但她的记忆力异常强悍,每件事都能从头讲起,娓娓道来。
1945年的那个冬天,当廖静文与徐悲鸿即将结婚之际,为了与蒋碧薇解除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纠缑,徐悲鸿答应给予蒋碧薇100万元和100幅画,以此为代价,他倾尽心血,最终因劳累过度逝去。廖静文认为,如果没有那些日子的辛劳,那之后他也不会那么早逝,所以提起蒋碧薇,她既有愤怒又带有不屑。
当徐悲鸿离世的时候,廖静文才三十岁,一位年轻的女子独自面对漫长的人生道路,再寻找新的感情似乎是理所当然。但出于对她和他的尊敬,我决定避开这段话题。不过,她主动谈起了一个关于非爱情经历的事。这之前,我只问了一句:这一生是否有遗憾?我的意思是在奉献给了所有,对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不会感到遗憾吗?然而她说,有遗憾,而这份遗憾竟是一段非与徐悲鸦的情感经历。
在一次外出旅行中的火车上,他们认识了一个英俊的小军官。他很快就迷上了这个家庭,并且向他们展现出了真诚。经过一段时间交往,他终于鼓足勇气向廖静文表达了他的爱意。她被他的真挚所打动,却同时坚持要保留对于徐悲鸦的心意。在失望中,他们分手离异。那段时间里,她一直怀念着他,即使是在新伴侣面前也是如此。
听到这些故事,让人难以平衡内心的情感。我做过许多采访,无论面对谁或听闻什么样的故事,我总是保持冷静客观。但此刻,只有一种感觉涌上心头:激动、哀伤、敬畏,以及无比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