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从挑战到辉煌的现代名人励志故事简短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一个穿着就可以对群众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此时,潘石屹对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不以为然,他觉得时代在发展,自己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于是,潘石屹变卖了所有家当,离开了管道局。他想去深圳,但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花钱走旁门。他找到一个人,带他钻过一道铁丝网,对面就是深圳。

只隔了一张网的深圳,对潘石屹来说,仿佛是两个世界。深圳比北方更加炎热,工厂污染严重,加之潘石屹不懂地方语言,让他觉得很压抑。原来在管道局上班,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在这里,工作还经常加班加点,几乎所有人都劝他回去。

1989年,潘石屹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就成了砖厂的厂长。那时的海南环境很恶劣,一起来的部分都回了内地。然而潘石屹还坚持着,一直坚持到南方谈话。

合伙炒房

得以平反,一家人过上了温饱日子,也成就了海南今天,这让他的房子才有人买。

每来一个客户就涨一次价,最终卖出的结果很好。

就在这时,他发现海口有15万常住人口和50万暂住人口,

他们决定去别的地方找一些项目投资分散风险。

但最终还是留在北京注册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到了怀柔一个定向募投项目,也就是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

这个项目让几位合伙人都发财,但由于想法不同,他决定单干,

与受过西方教育妻子的企业经营问题上产生分歧甚至差点离婚,

但研究北京整个城市格局,将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布局进行对比,当时有一块北京原为二锅头酒厂的地皮,

并且看中银行按揭这个潜在机遇,有了按揭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增。

为了促成这个机遇,与建行行长做担保,让行长不再顾虑银行风险。这意味着,如果按揭客户不能还房贷催缴责任就在他身上。随后又与工行行长谈成按揭项目,使SOHO创新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并将SOHO观念作为突破口强化材料与结构上的创新,让客户实质形式都认可SOHO。

更重要的是以后的服务。“一个有生命力的机构、公司,不仅要看产品质量,而最缺的是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