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挑战与成就的传奇生涯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国家的一次穿衣风潮强烈打破传统观念时,潘石屹在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他预见到自己迟早将被淘汰,因此决定离开那个稳定的工作环境。

他卖掉家中的所有资产,踏上了前往深圳的旅程,但那时还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通过非法途径进入。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有远见的人,这个人带他钻过一道铁丝网,就在眼前的是广阔无垠的深圳。这座城市比北方更热,更污染,更让人感到压抑。相较于过去,在管道局里享受到优厚待遇,现在加班加点几乎是常态,每个人都劝他回去。

1989年,潘石屹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一开始担任砖厂厂长。那时候海南环境恶劣,一些同伴纷纷返回内地。但潘石屹坚持下来,并最终参与了南方谈话,这场谈话推动了海南改革开放的大门向着前进。

合伙炒房成为他的新征程。在海南,与五位朋友共同成立了一家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当初他们面临资金短缺和业务开展困难,但终于找到了北京一家集团公司的老板,为他们提供了500万投资条件,而最终获得利润五五分配,他们觉得这是一笔天价投资,却又充满激动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父亲得以平反,一家人才过上了温饱生活,也正是因为这些成就,让他能够买下自己的房子。每当接待客户时,他会运用心理战术,每增加一次价格,都能卖出更多商品,从而成功。

然而,当潘石屹注意到海口两个数字——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0万——时,他感到不安。他记得规划局报建面积约为每人50平方米,而北京则只有7平方米。这意味着他们所投资的地产市场存在不可预测风险。六位合伙人决定寻求新的项目,以分散风险。尽管西北故乡似乎不适合投资,但潘石屹仍然回到那里,最终辗转来到北京,并注册了一家名为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的事业。

这个项目极大地改变了几位合作伙伴的命运,使他们财富倍增。而对于曾经精打细算的小本钱来说,现在有足够资金进行大型投入已经不足为奇。但是潘石屹认为这样做是不够理想,所以他决定独立开创事业,不再继续合作关系。

夫妻之间创业虽然让两人面临许多挑战和矛盾,但也培养出了彼此间更加深厚的情谊。当妻子提议华尔街式商业模式时,他们甚至差点因此离婚。但随着时间流逝、理解深化,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并共同努力发展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即现代城概念,以及关于土地利用与开发策略的问题解决方法。他相信现代城计划,将其视作SOHO发展之关键,同时看好北京市中心地区特别是一块位于二锅头酒厂旧址的地皮,因为它未来交通便利且环境将得到改善。

为了推动按揭机制,他与银行建立联系,以自己企业存款作为担保,为消费者提供额外保障。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按揭销售,使潜在购买者拥有更多购买力。不过,对于未来的服务质量及持续创新意识也是他的重要追求:“一个生命力的机构或公司,不仅要看产品质量,还要注重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

从暴穷走向暴富,潘石屹梦想创建“中国建筑师走廊”,希望在长城脚下有一平方公里参天大树,让中国顶尖建筑师设计不同的风格,为年轻建筑师提供机会。一路上,他经历艰辛却不懈追求,其传奇故事成为励志典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