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亮
关于京东和刘强东,先讲一件陈年往事。
2009年,老虎基金给刚刚走出融资危机的京东报出2~2.5亿美元的估值,双方口头应允,但最终没有签订合同。某基金投资人冒雪赶到刘强东的老家江苏宿迁,报价3亿美元。刘强东没顾对方雪中送炭的情谊,断然拒绝了:“要守信用,否则以后怎么带领公司。”这段经历展现了刘强東坚持原则、不轻易妥协的一面。
中国的零售业尤其是电商行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传统线下渠道商追着打,而线上竞争友商围着怼;投资人的利益纠葛常有;供应商的忠诚游戏难玩;用户的心思还得捧着、呵护着……因此,只有那些精通人情世故的人才能左右逢源。但从老虎基金投资一事见微知著:京东似乎只想做一个“老实人”。
它的运营模式最重:自采销售+自建物流,一万白领加十一万蓝领。这也意味着它在成本控制方面非常严格,即便如此,它依旧能保持盈利,这让许多同行都感到困惑。
2014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IPO,为早期投资者今日资本带来150倍回报;2016年实现年度盈利,使市值接近600亿美元,将其称作BAT之外的“第四极”。2017年6·18,在境外资本做空国内友商围剿下,股价不降反升,最终交易额达到惊人的1 199亿元。
京东成功背后,并不是高超的手腕或阴谋,而是一种坚定的理念——“正道成功”,如今应该还要加上“技术引领”。这可能更接近中国商业逻辑与零售业本来的底色。
记得有一次零售业出现同等当量的人还是黄光裕。在菜鸟网络与顺丰被爆关闭互通数据接口后,刘强東第一时间力挺顺丰,并且决定全面接入顺丰旗下的丰巢自提柜。他曾说过:“国美苏宁毫无翻身之日。”这种理直气壮得有一股邪性的态度,让他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然而,从他的苦出身可以看出来,他并非天生就是这样的人。家里是跑船的小船,他10岁才第一次见到电灯泡,为此还震撼了一把。在创办京东之前,他就已经体会到了IT器材市场中的辛酸生活,从12,000元存款开始,一路奋斗至今成为电商巨头,这段经历也是他成长为今天这个性格坚定、不屈不挠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尽管面对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但作为一名来自小镇少年的企业家,他始终秉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惧风雨。他认为,“好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质量,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提供好产品,那么我们的客户将不会回来。”
对于员工来说,他更加注重他们工作和生活条件上的改善。当时,当地韵达快递站想要合作时,他们提出装空调要求,因为当地工厂条件差劲。而对于宿迁即将投入使用配送站和仓库的事宜,他前往视察之后,对待员工宿舍问题进行了改革,以确保员工能够享受到基本人权,比如单独住房,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空间。此举深受员工欢迎,他们感激于这样的关心与尊重,也增进了公司内部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在其他方面,如物流成本高的问题上,有专家建议考虑外包以节省五险一金费用,但是刘强東不同意这种提议。他认为,“那是耻辱钱,我们赚多少都会让我良心不安。”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B2C还是全品类平台,都有很多机会让人们质疑 京 东 的 商 业 模式 和 成 本 结构。但正因为如此,大胆创新与持续努力使得 京 东 在 这 一 道 路 上 不 断 前 行 与 发 展。通过不断挑战自己以及整个行业标准,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这样的决心让 刘 强 东 成为了这样一个人——既坚韧又温暖,又敢于挑战又富有同情心,同时也是个能够领导并影响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人物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