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选择多大的挑战,成就多大的人生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一种穿着风格能够引起强烈社会观念的冲击。当时,潘石屹对于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持有异议,他意识到时代在变动,与之保持同步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于是,他将所有家当一股脑儿卖出,离开了那个曾经安稳的工作岗位。他的目标是深圳,但由于缺乏特区通行证,只能通过非法途径进入。这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决定性转折点。他雇佣了一名人士,用钱和勇气潜入深圳,这个世界仅仅被一道粗糙的铁丝网所隔开,对于潘石屹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深圳比北方更为炎热,它那浓重的工业污染,以及语言上的隔阂,让这位来自北方的小伙子感到无比压力。在管道局供职时,即便福利待遇不错,但这里却让他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每个人都劝他回去找安全感。
1989年,他随公司老板来到了海南,在那里成为了一家砖厂的大亨。那时海南环境恶劣,不少同伴纷纷返回内地。但潘石屹坚持下来,一直等到南方谈话,将海南带来的改革与发展机遇给予最大化利用。
合伙炒房
在那场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心灵呼唤中,与其他五位朋友共同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在起步阶段资金不足、办公桌上积灰如山之前,他们一直无法开展业务。然而,在北京的一家集团公司提供20%利息500万后,他们终于迎来了第一桶金,而最终获得的利润要分五五。此举虽看似风险巨大,却成为了他们共同努力后的丰厚收获,就像从天而降的一笔巨款一样令人振奋。
这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传奇,它讲述的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潘石屹感激那些支持过他的人,如父亲,因为他们帮他平反冤案,让家庭得以安宁。而也是因为他们,使得他的房产才有人买入。这一切背后,是一种心理战术,每接近一次客户价格都会再次提高,最终实现良好的销售效果。
就在此刻,当数万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人口结构——15万常住、50万暂住——的时候,潘石屹开始不安起来。他清楚记得海口规划局报建面积平均约为50平方米,而北京则只有7平方米。这意味着他们投资所面临的风险难以预测。六位合伙人商讨决定寻找新的项目进行投资,以减少风险。而潘石屹,则返回西北老家探望,但那里实在太贫瘠,没有任何可投 资价值。因此,他又辗转回到北京,并注册成立了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参与怀柔的一个定向募投项目,即今日闻名于世的地标性建筑—万通新世界广场。
这个项目让几位合伙人都致富。不再需要精打细算,只需粗略估计即可。不过,这并不是 潺喜尔 的理想。他认为这样做不够科学,因此决定单干独立发展自己的事业路径。
夫妻创业
离开了曾经的事业单位,对于仍旧习惯依据感觉做决策而已的小我来说,这是个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自己创业也会带来冲突,无论是在企业经营还是家庭生活中的问题上,都会不断产生分歧尤其是在与受过西方教育、拥有现代商务理念 wife之间,更是如此。一旦出现不同意见,他们甚至差点离婚。
尽管如此,经过一番挣扎之后,我始终相信现代城计划并将SOHO概念紧密联系起来。我还相信开发房地产首先要考虑地段,然后是时机。当我研究整个城市布局,从解放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时,我发现有一块原二锅头酒厂的地皮。我派出了两名助理去考察回来,她们描述它脏乱且臭气熏天,而且旁边还有惠河长满芦苇,不适合开发。不过我坚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我觉得两年后交通便利、惠河得到治理,那时候我们可以把它开发出来。
同时,我注意到了银行按揭这一潜力巨大的机会,有了按揭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就增强了。
为了促进这一机会,我找到建行行长,用我的存款担保客户贷款,让行长放心没有银行风险。如果客户不能还房贷催缴责任全落在我身上。
建行方面谈妥后工行也不久跟进,为现代城项目提供按揭服务。
随着现代城创新理念越来越受到认可,我把SOHO观念作为突破口,加强材料和结构上的创新,使客户既形式上也有实际质感认可SOHO。
房屋售出未尽,还有更多重要的是未来服务。“一个有生命力的机构或公司,不仅要看产品质量,更缺的是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
至今,每当提及这些岁月,或许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自豪之情,因为这就是我的故事,是关于挑战与成就的人生篇章。(文章来源: 南财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