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周成刚,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苏州大学,大学任教十年;1995年自费留学澳大利亚后获传播学硕士;1998年被BBC录取,2003年回国加入新东方。
三年比十年更重要
高考时,周成刚的英语成绩在江阴市考了第一,从小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外交学院。凭借当时英语笔试口试第一的分数,他完全有可能被录取,但最终进入了苏州大学英语系。而同班同学俞敏洪他们纷纷考入北大、复旦等名牌大学,这让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似乎悲痛的情绪还没有化开,他不得不面临一个对他来说很严峻的问题:毕业后到中学还是留校?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喃喃低语:“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那时毕业后完全由国家分配,没有人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成为他的追求,或许只有两条路:毕业之后去中学教书,或是争取留校任教。他清楚地知道,只会让自己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心中的委屈反而成了奋进的动力,使他成功地当上了大学教师。
“人的是无限的,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获得那么多。”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取舍、学会对纷繁复杂世界进行清醒分析和判断。“多年后我再去看,我发现自己的英语比大学其他同学更坚实,更保持着更开阔视野。十年之后,我到澳洲留学,还去了英国工作。我和那些到中学教书的人之间差距更遥远了。我不是评价两种生活好坏,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初决定使我离梦想生活越来越近。”
谁都知道应该努力,但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一定是具体、清晰、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不要想十年以后的事,一定要思考三年内能做些什么才是我们需要考虑。”自从得到了高考英语第一名,他发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天赋,并开始刻意培养自己,在电视广播主持人的表述技巧上下功夫,并阅读大量西方哲学著作,比如《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和《大问题》,这些思辨能力使他在新东方“万人演讲”中赢得掌声,让他能够在各种人生抉择中做出正确选择。
看得远些总没错
有时候,清醒判断意味着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在1995年的决定中,他依然毅然决然地转到了另一所大学主攻新闻传播专业,而这份坚持与勇气最终帮助他拿到了传播学硕士,并以笔试口试第一名,被BBC录取成为记者,那时身为二十几岁的小青年竟然翻译外国书籍,对英汉双语驾驭能力游刃有余。在BBC工作期间,他一个人既要采访,又要录音合成,还要轮流做节目主持,“早上8点上班,11点节目就要在电台里播放,我通常先做国际电话采访,然后立即把稿子翻译成中文,如同过目成‘译’。”
回忆起BBC度过的一切生活,他用“专业”和“敬业”来形容;正是在这种专业与敬业之下,让周成刚创造了一番事业并革新北京新东方业绩。
还是选择当校长
2000年的探亲之旅中遇见老朋友俞敏洪,此时已如日中天发展中的新东方学校。“中国市场这么巨大机会如此众多,为何还要留在英国为帝国主义卖命?”俞敏洪一句话深深刺入他的心里。他曾经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走向顶峰,而选择另一种道路也许取得更多,“为什么不走这条路呢?”
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放弃取得英国永久居住权和全家移民加拿大的机会,更冲破亲友阻力回国加入新东方。“确实,在BBC工作可以拿高薪,可办护照、永久合同福利保障等一样都不少。但是,比起我回国创业,这些又算得什么?”
2003年的创办上海新东fang并推行管理改革,那个时候机制健全部门互相协作,使企业成本急剧降低。那一年 北京 新 东 方 取 得 了 历 史 上 最 好 的 业 务 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