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何在48岁时决定捐出45%资产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的?答案藏于他的故事中,一个关于控制财富、教育奉献和慈善事业的故事。让我们深入探究。

10月21日,陈发树离开北京回到福建,继续他的工作。此前一天,他宣布捐出个人资产的45%,成立了“新华都慈善基金”。他不想把巨额资产留给后代,因为这对他们是一种负担。他也不想等到年老之后再捐,因为那样自己将不知道这些钱究竟做了哪些事——他希望这些钱能真正用到实处,让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让贫困的学生继续读大学。他之所以希望将这些钱用在教育上,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幼时家境贫寒,只读过4年书,没有受过很多教育。

陈发树不是第一个把自己的资产捐赠给慈善基金的中国老板,但“新华都慈善基金”却是中国第一个“盖茨”式基金,是目前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个人出资最多的一次民间慈善行为,也是第一个在48岁就捐出近一半财产的年轻富豪。在刚刚出的2009年“胡润百富榜”中,陈发树以25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位列第15位,被誉为福建首富——比2007年的第29名提前了14名。

不过,这个48岁的中年男人两年前就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对待自己财富的问题了。陈发树对自己的财富一直有控制权,他认为一个人做出来的是由一个人决定好的。因此,他9月30日拿到民政部批文前的几个月才告诉家里人,要把价值83亿元的人寿保险资金和股市投资形成的大量现金转移到新的信托账户,用来做慈善事业,并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

他告诉自己的子女,“会给你们财富,但不是巨额。因为太多财富会成为你们的一种负担”,如果做好了,别人不过说你继承了父辈的财产,如果做不好,将会背上“败家子”的包袱。最终,他取得了孩子们的大力支持。

用陈发树的话讲,他现在很享受捐赠过程。当他把自己要捐出的资产的事向一些人提及时,他们得到了朋友们支持,当他们打电话联系县级学校和大学,以及希望小学和资助大学生的项目时,他们感受到给别人雪中送炭而获得那份感动。

尽管外界对此举有质疑,但面对质疑,一笑而过的是这个踏实的人。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对于是否避税的问题回答:“进入慈善基金的是税后的钱,所以根本不存在避税问题;如果真的少交了一点税款,要弥补的话,就可以直接缴纳,而为什么要通过其他方式呢?”

那些被设定用于公益目的但仍然存在于市场上的股票并不会划转到“新华都慈善基金”名下,而是在授权唐骏全权管理后,由其使用与分红收益,不产生任何费用。而且,如同盖茨一样,即使拥有大量未分配利润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可以自由支配用于更大的社会目标或私人消费。如果碰到比紫金矿业、青岛啤酒或云南白药更具投资价值的小米科技这样的股票,也可以减持这三只已被设定为公益目的股票去购买小米科技,以保持资金流动性并寻求更多投资机会,同时还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正是效仿美国比尔·盖茨(Bill Gates)所建立之如盖茨·巴菲特智囊团(Gates-Buffett Giving Pledge)的模式,该组织鼓励世界各地亿万富翁公开承诺至少将一半以上遗产用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疾病、饥饿以及教育不足等问题。但不同于盖茨认为应该全部遗产用于公益,那么对于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同,有些则愿意保留一定比例作为家族遗产或者进行私人投资,以确保家庭成员能够维持生活标准不下降同时又实现其公共服务目标。

然而,这样做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比如是否为了缓解政府关系?还是为了避税?还是为了补偿某些欠下的税款?

尽管如此,对于这一切,在人们追问的时候,只有一句简单而坚定的回答:这是我的选择,我知道我正在做什么。我没有必要解释它给我。我只是想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只是想提供一种可能性,使得他们能够看到未来,而不是仅仅依靠手中的纸币。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位人物呢?

"当我想到过去,我感到非常幸运。那时候,我们没有多少东西,但是我们有爱心。你不能从银行取走爱心,你必须亲自去散播它。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现在要分享我的时间和资源非常自然——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父亲教导我的精神的一个部分。”

陈述

"不要忘记,无论你的经济状况如何,都有办法找到帮忙的地方。你并不孤单,而且总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陈述

"假设你是一个老师,你教授学生写作。你说‘请写下您想要改变的事情’...然后你意识到,您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许多事情---您的家庭,您的地理位置,您甚至您的名字。一旦你开始思考,就无法停止。”

陈述

"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人都面临着挑战。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是人类,是同样的灵魂穿着不同的皮肤活跃在地球上。”

陈述

最后,在结束我们的探索之前,请允许我们问一次:陈发树83亿资产运作路径被完全揭开吗?

答案显然是不完全地,因为还有许多细节尚未揭晓,还有很多故事尚未讲完。不过,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学会了一件事:即使身处物欲横流的情形下,也有人选择回归本真本性,用心去关怀周围一切生命,为社会贡献力量。这就是美德,它超越金钱,它超越时代,它永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