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七岁的外甥拿了本杂志问我:“小姨,如果有三个人向你求爱,第一个喜欢请你吃饭,第二个喜欢给你送花,第三个喜欢写诗赞美你,请问,你愿意嫁给哪一位?” “哪一位都不嫁。”我回答。 “如果这三个人是一个人呢?”他又问。“那倒愿意考虑考虑!”“现在这个人已经是你的了,而且你们在一路生活了十年。下面我想再问你:十年了,这个男人觉得又是送花,又是请你吃饭,又是写诗,实在有点忙不过来,他想减掉一项工作。请问:你想让他减掉哪一项?” 本来我就是想敷衍他的,但没想到这小子另有这一招。我认真地说:“就把那顿饭省了吧。” “好啦,又是十年已往了。这男人认为又是送花,又是赞美依然有点麻烦事,他想再减掉一项。你觉得应该让他减掉哪一种关心?” 我思考片刻,然后答道:“或许可以少一些赞美。” 他笑着说:“小姨,你愿意嫁给第二个人。” 小外甥像搞测试似的得到了答案,我却陷入沉思。
起初,我谁都不愿意嫁,最终,却愿意嫁给一个能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我的关心的人。如果外甥持续问下去,让我答应再次放弃一种关心,我岂不也会接受一个既不给我任何实际帮助,也不需要特别注意我的感受,也不给我深情寄托的人吗? 按正常顺序提问题时,我不会同意;但当问题倒过来说起,我们从后往前追溯到最开始的爱,是不是就变得无条件地接受一切?
这是为什么?难道这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或者说,这背后隐藏的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变迁?我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转变,那些最初充满期待和需求的日子渐渐消失,只剩下了一种平静而坚定的承诺。
不知为何,有些事情只有在它们发生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在那个过程中,无论如何变化,每一次选择都是出于对彼此内心世界的一种信任与尊重。当我们真正懂得对方的心,那些细节、那些表面的繁文缛节,都变得无足轻重。
也许,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爱”确实很简单,有时候只是一杯水。但它包含着生命中最纯粹、最强大的力量——无需言语,只凭存在即可感受到,它就是连接两个人的桥梁,不需要多余的话语。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逐渐放开手中的筹码,一步步走进彼此的心灵,而在那里,没有什么比真正相遇更重要,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