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荪老师的友情,犹如久存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转愈发醇厚。我们虽非同乡,但因文学之缘,他成了我的导师与挚友。尽管彼此相隔遥远,只能偶尔通话或在节日互赠问候,那份深厚的情谊却从未减少。

2012年,我携散文集去郑州校对清样时拜访他。他对我的作品充满激动和赞赏,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增添了荣耀。在那之后,我出版了三卷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而孙老师即便身患眼疾,也不忘为其作序,字里行间流露无尽的情感。

2015年,我们约定去他家取序文。我带了一瓶远方朋友送来的好酒,以及酂城糟鱼这份永城特产。他出门迎接时笑容满面,如长者般神韵十足,更增添了我对他的敬仰。我们分享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一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间飞逝,我们谈心得那么投机。

孙老师受邀以书法体写《永城赋》,抱病工作,却仍坚持完成。那幅书法作品中有唐诗“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简直胜过千言万语。山静云动、惠风广布、千里传音,都在他的友情中找到归宿。

为了写下《永城赋》,他两次实地考察,不顾病痛,这份责任感和赤子情怀,让我印象深刻。而后,他以行草书体书写题匾“太丘书院”,成为故乡的一份珍贵财富。在我们的最后一段交往中,他提议开怀畅饮,但考虑到他的健康,我们只是享受了简单而宁静的时光。

直至日落西山,我依依不舍地与孙老师告别,那一刹那,便想起古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友情如酒,是一种久存又愈发醇厚的情感,让我们之间的人生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