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励志的事例素材:李嘉诚塑胶花生意的奋斗史
在香港的一家钟表行中,1940年秋天,13岁的李嘉诚与他的家人逃难来到这里。他们原本是一大家庭,但在当时的香港,没有任何商业背景,他们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而爷爷则是清朝末年的秀才。两位伯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这使得李家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备受尊敬。
然而,在这座繁华都市里,他们却像蝼蚁一般生活着。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并开始做学徒。他白天工作到晚上,然后和其他伙计挤作一团睡觉。这段艰苦的日子如同炼狱,让他成长得异常迅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香港。为了保护自己和弟妹们安全,母亲带着孩子们返回老家,只留下了父亲和儿子两人相依为命。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的父亲因为肺结核去世了。当他生命即将结束时,他没有对儿子说出任何遗言,只是问:“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这是一个承诺,也是一个激励。
14岁那年,当他独自面对父亲死亡的时候,他仿佛一下子长大起来。他经历了家庭破产、失学、孤独流离,以及亲人的离别,这些都让他变得更加坚韧。为了实现那个承诺,他决定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环境艰苦,但李嘉诚仍然坚持学习。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这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可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脱离贫穷之路。他告诉人们:“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给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当二战结束后,一场自然灾害导致工厂关闭,并且所有员工请假无法上班。正是在这个时候,19岁的李嘉诚被推荐帮忙处理紧急事务。在这一系列突出的表现中,他赢得了一份推销员职位,从而开始他的商业生涯。
随着业务成功不断积累,他逐渐成为了一名经理,再次晋升为总经理。而他的英语能力也因阅读英文专业杂志而显著提升。这让他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为自己创造更多机遇。
1950年,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利用5万港元——包括自己的积蓄以及舅父借款—-开设了长江塑料厂。此举标志着他踏上了成为亿万富翁之路。但真正让人瞩目的,是1957年的转变,那一年他发现市场需求旺盛,并决定生产塑胶花。这一决策彻底改变了他的财富轨迹,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花生产商之一。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第一桶金”,也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展示如何通过勤劳、智慧和勇气克服逆境,最终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