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兴趣驱动的成功创新,不仅限于技术,成为中国伟大贡献的人物。从“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如今的创新工场,他通过不同的平台凭借导师气质影响着很多青年人。在创新工场的创立中,李开复继续发挥了自己的“导师”价值,并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对于创业的感想。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模式、细节、品牌和跨领域结合。对于成功和兴趣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兴趣可以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并最终带来成功。
以下为他在微博上的部分语录:
关于IPO审批问题,他指出这是一个伪命题,其实关键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披露要完整、精确、透明,如果没做到,上市公司、券商、审计单位、律师事务所都要担负责任。
他谈及读博士对创新工场影响时说,系主任鼓励他深耕细分领域,而创新工场也这么鼓励创业者;系里让学生根据兴趣选博导,而创新工场也让毕业生选择项目加入;导师给他的论文巨大支持帮助,而创新工场提供平台助创业者。
对于一个创业者的五句话建议,他提醒判断未来趋势,专注用户,一切都会接踵而来,同时强调简约聚焦并学会说不。
在与传统中小企业家谈论innovation时,他提出除了技术之外,还有模式(例如戴尔PC定制)、细节(苹果ipod减法)、品牌(苹果专卖店)以及跨领域结合(O2O低价传播)。
面对关于风险的问题,即使创业肯定有风险,但到现在为止,他们投资项目失败比例很低,有些被收购,有些拿到了VCA轮融资,还有些在奋斗中。
他提到了Y-Combinator的一些精髓,比如专家的行业判断和产品指导,但区别在于提供较大的资金招揽较大团队,一次性把产品做好,以及全方位服务。
对于毕业生高科技创业,他建议不要主导创业,只能参加创业公司,最好远在毕业前就寻找实习机会,因为可能并不适合或想象得那样。
关于互联网公司后台可扩张性问题,他指出Google, Youtube, Facebook等做得很好,但Orkut, Friendster则败在这点上,这改变了社交格局可能会改写。
9-16 他的其他言论涉及中国科技国际化可能性、新媒体环境下风险投资观察、中美两国科技走向国际化案例分析等话题,对这些话题进行了详尽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