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年前的“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如今的创新工场,李开复正通过不同的平台、凭借其导师气质影响着很多青年人。随着创新工场的创立,李开复通过这一新的平台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导师”价值,并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对于创业的感想。

李开复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模式创新、细节创新、品牌创新和跨领域结合。对于成功和兴趣的关系,他表示,兴趣可以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兴趣驱动的工作会带给来工作的渴望、意志、专注、自信和正面态度,并最终带来成功。

以下为李开复微博语录整理:

看到“IPO不审行不行?”的讨论,其实这是个伪命题。1)重点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披露要完整、精确、透明,2)如果没做到,上市公司、券商、审计单位、律师事务所都要担负责任。3)如果股民不够成熟,也许审可以保护股民利益,但是审的目的是保护股民、质疑有问题的公司,而不是滥用选择权、墨守成规。

去年谈读博士对创新工场影响的视频:1)系主任鼓励我深耕细分领域,目标世界第一。创新工场也这么鼓励创业者,2)系里让学生根据兴趣选博导,培养学生自信,3)导师给我的论文巨大支持帮助。4)5个项目关闭,但基本所有人员被其他项目雇佣。

一个创业者请我给他五句话:1)判断未来趋势,一切顺应而昌,一逆则亡;2】最重要的是机会成本;3】关键在执行中,不怕辛苦,只怕没有计划;4】专注你的用户,一切都会接踵而来;5】简约聚焦,用心去选择,让每一项都能发光发热。

今天和传统中小企业家谈合作:合作不仅限于技术,还包括模式革新(例如戴尔PC生产销售定制)、细节革新(例如苹果ipod减法)、品牌革新(例如苹果专卖店楼梯等细节),以及跨领域融合(例如O2O利用互联网低价传播)。

创新工场成立时,我们曾数次拜访Y-Combinator,它们精髓包括专家行业判断与产品指导用Leanstartup方法,我们学习这几点,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提供较大的资金招揽较大团队一次到位把产品做出,以及提供全方位服务,如法务财务招聘等。

对于毕业生高科技创业,我建议他们不要主导创业,只能参加创业公司,最好远在毕业前就寻找实习机会,因为也许真正适合你或你想象那样,但实际可能并不符合你的能力或者梦想,所以应该加入已经存在的大型企业进行学习经验积累。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如何参与这种类型的事宜,可以参考我的个人经历以及一些案例分析。

我们绝不能忽视后台可扩张性。如果一个产品火了但是无法负荷快速成长需要的话,那将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一点Google, Youtube, Facebook都做得很好,这些都是他们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Orkut, Friendster因为这个原因失败了,如果当时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他们可能会改变整个社交网络格局。

在瑞士与超级富豪及他们关系经理交流中国风险投资情况,有些外国人开始相信中国概念愿意投资产额5%,但遗憾过去太保守依然担忧贪污契约精神等问题。而有些亚洲人多年相信中国概念早已投资考虑加码,而有些中国人过去传统行业获得巨大回报远超风投没兴趣只想分钱国外。

9 外国媒体问我是否认为中国科技公司有可能走向国际?我的回答:“很难”,类似美国公司进入中国遇到的挑战一样。不过三个案例值得关注,都可能得到成功:联想采取并购+重视外国经理人的方式华为采取走开发国家方式腾讯采取投资模式投资方式。

10 给创业者的建议:

重视用户体验,不要过于复杂

跟踪调查用户行为,不断优化体验

大部分人常用的服务只有5-7种,让你的服务成为这其中之一

和你信任喜欢并能互补的人一起工作,并放权让他们做他们擅长的事

选择投资者不能只看估值,与其利益结合

11 给天使投资者的建议:

积极帮助初创企业,而且享受自由生活快乐

离开原来的岗位需要勇气与决心

初期天使要付出学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资源投入进去

投资各人的观点差异很大,但对五个项目共识惊人

12 给平台的一些建议:

划定界限公示自己要做或永远不会做应用

帮助开发者赚钱,即便开发者比平台更早更多赚钱

在保证用户利益且自身生存的情况下,要达到极致开放

提前预警政策变化或竞争出现

有耐心,不宜短期收益评估平台

提供完善辅导帮助

13 成功与兴趣直接相关。当面对没有兴趣的事情,也许只能产生20%效果;如果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也许能够得到200%效果。如果想要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就找到真的爱做的事情。在这里,你会发现工作中的渴望意志专注自信正面态度,然后成功就离你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