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多年前的“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如今的创新工场,李开复一直通过不同的平台凭借其导师气质影响着很多青年人。随着创新工场的创立,李开复继续发挥自己的“导师”价值,并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对于创业的感想。

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模式创新、细节创新、品牌创新和跨领域结合。对于成功和兴趣的关系,他表示,兴趣可以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兴趣驱动的工作会带给你工作的渴望、意志、专注、自信和正面态度,并最终带来成功。

以下为李开复微博语录整理:

看到“IPO不审行不行?”的讨论,其实这是个伪命题。

去年谈读博士对创新工场影响的视频:

一个创业者请我给他五句话:

今天和传统中小企业家谈创新:

创新工场成立时,我们学习Y-Combinator精髓,但不同之处在于提供较大资金等服务。

关于毕业生高科技创业,我建议参加创业公司实习机会,因为也许创业并不适合你或你想象那样。

在瑞士与超级富豪谈中国风险投资,他们开始相信中国概念但仍担心贪污问题。

外国媒体问我中国科技公司可能走向国际吗?我的回答很难,就像美国公司进中国碰到的问题一样。

这些话语展示了李开复作为一位励志名人的见解,他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方式激励着更多的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提醒我们理解趋势、汇集精英以及实践经验至关重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能力尤为重要,而核心团队特别关键。在选择投资者时,不仅要看估值,还要考虑利益结合。此外,对天使投资有错误认知,它们帮助并不是只给钱,而是在知识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提高失败率低且回报好的项目概率。

总而言之,无论是关于如何看待IPO还是对未来趋势判断,以及如何应对市场挑战,都体现了他的深刻洞察力。他鼓舞人心地指出,没有兴趣的事情即便努力,也只能产生20%效果;而找到真正爱做的事情则能得到200%效果,这种直接关系促使人们去寻找他们真正热爱的事物,从而实现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说,在当今社会里,只有那些真诚热爱并投入时间精力的个人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而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比如编程语言或者设计原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