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兴趣驱动成功,创新不限于技术。从“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创立的创新工场,李开复以不同的平台和导师般的气质影响着众多青年人。通过微博,他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感悟。

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包括模式、细节、品牌以及跨领域结合。在谈论成功与兴趣时,李开复强调兴趣可以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是工作中所需的渴望、意志、专注、自信和正面态度的源泉。

以下是李开复在微博上的一些言论:

对于IPO问题,他提醒审计过程要完整透明,对公司股民负责任。

在读博士对创新工场影响方面,他赞同鼓励深耕细分领域,与创新工场相似。

对一个创业者,他建议判断未来趋势顺势而为,并且执行力在细节上至关重要。

他强调了模式、细节、品牌及跨界结合的创新方法。

评论风险投资时,他指出虽然有风险,但失败率低,有项目被收购或获得大额融资。

关于Y-Combinator,他认为其精髓在于行业判断准确性和产品指导,同时他也提出了创新工场与之差异点,如提供较大资金支持等。

对毕业生高科技创业,他建议参加创业公司实习,以了解趋势并积累经验,而不是主导创业;或者选择学习环境更针对性的课程如创业公司内部培训。

他还讨论了互联网后台可扩张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用户失望流失的问题,比如Google, Youtube, Facebook如何做到了这一点,而Orkut,Friendster则未能做到,从而导致失败。

总结来说,李开复通过他的经历和观点展示了兴趣驱动成功,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简单理解,而是一个综合体现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需求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