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年前的“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如今的创新工场,李开复正通过不同的平台、凭借其导师气质影响着很多青年人。随着创新工场的创立,李开复通过这一新的平台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导师”价值,并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对于创业的感想。
李开复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模式创新、细节创新、品牌创新和跨领域结合。对于成功和兴趣的关系,他表示,兴趣可以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兴趣驱动的工作会带给来工作的渴望、意志、专注、自信和正面态度,并最终带来成功。
以下为李开复微博语录整理:
看到“IPO不审行不行?”的讨论,其实这是个伪命题。1)重点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披露要完整、精确、透明,2)如果没做到,上市公司、券商、审计单位、律师事务所都要担负责任。3)如果股民不够成熟,也许审可以保护股民利益,但是审的目的是保护股民、质疑有问题的公司,而不是滥用选择权或墨守成规。
去年谈读博士对创新工场影响的一些内容:1)系主任鼓励我深耕细分领域目标世界第一。这种精神也存在于创业者中,他们追求卓越;2)系里让学生根据兴趣选博导,这样培养学生自信;3)导师给我的论文巨大支持帮助。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创业者,他们需要支持团队成员;4】推广产品时,要考虑用户需求,不断优化产品设计;5】重要的是执行力,每一步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一位创业者请我给他五句话:1】判断未来趋势顺势而为,一切都会顺利进行,但逆潮流而行,则失败无疑;2】最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因为资源有限,我们必须有效利用每一笔资金;3】关键在于执行力,无论何种计划,只有把计划付诸实践才能见效;4【用户至上,一切策略都围绕用户需求展开;5【简约与聚焦,让产品简单易用,让用户满意。
与传统中小企业家谈话时,我提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合作方式:模式融合(例如戴尔将PC生产销售与定制相结合),细节优化(苹果ipod减法设计),品牌塑造(苹果专卖店楼梯等细节营造品牌形象),以及跨界融合(O2O利用互联网低价传播)。
对于风险的问题,他说虽然风险投资肯定存在风险,但我们投资项目失败率很低,有些项目被收购了,比如百度收购魔图,还有一些拿到了VCA轮次500-1000万美元融资,同时还有其他正在奋斗中的项目。
创新工场成立初期,我们曾多次拜访Y-Combinator,它们以精准行业判断及细腻产品指导著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加入了提供较大资金招揽较大团队一次性把产品做好的特点,以及提供全方位服务,如法务财务招聘等,同时拥有自己的基金体制。
对于毕业生高科技创业,他建议不要主导创业,而是参加现有的创业公司,这样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如何管理一个团队以及市场的情况。他还提倡远离毕业前就寻找并加入这些优秀公司实习,以便更好地了解是否适合成为一名CEO或者参与决策过程。
互联网公司不能忽视后台可扩张性,如果一个火爆但无法承受快速增长后的后端服务,那么即使短暂繁荣,最终也会导致失望和流失。他举例说明Google, Youtube, Facebook都是因为此点取得长期发展,而Orkut, Friendster则因此原因败北了。
9.,10.,11.,12.,13.,14.,15.,16.
总结来说,李开复认为兴趣驱动下的工作能够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而且这也是获得成功的一个直接途径。当你真正热爱某件事情时,你将更加投入且积极,从而达到更大的效果。而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角色,也应该注意区分正确与错误认知,以及如何帮助那些想要实现梦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