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偶像而努力的名人:我的艰辛与失败之旅

我的生活如同一杯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人说我一直很顺利,我只能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和IT、商业、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一定会回来的。结婚的时候我就跟吴征说,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说,我跟你回去。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4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他好像放弃了什么,可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通过做节目,就让采访的人物王光美成为了一次深刻的体验。她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记录历史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我的职业理想。在大学时期主修英语并辅修国际经济期间,对历史感兴趣已初露端倪。而且,那些关于苏东坡、罗斯福、丘吉尔以及尼克松等人的书籍,以及法拉奇写作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也为后来的职业选择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于作为一个名人的身份,有着文化理想,即中国需要一个有文化感和价值感的电视平台。这使得我决定创办阳光卫视,从制作纪录片出发,以纪录片为主导推出了以纪录片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电视节目。

然而,在企业管理方面,我显得有些天真。在商业模式设计上犯错,让公司陷入困境,一直持续至2003年的夏天,当时卖掉阳光卫视。此后经过多年的调整,我们逐渐转型,将公司变成了一个内容提供商,而不是单一平台运营商。这次失败不仅给我带来了挫败感,也促使我们更快地意识到市场变化,并进行战略转型。

现在我们的业务板块包括精英阶层影响力社区(以《杨澜访谈录》品牌为核心),都市白领女性影响力社(以《天下女人》品牌为核心),以及其他多元化项目,如互联网媒体、新媒体内容生产等。这份经历虽艰辛,却也让我更加明智地面对现实,同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