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如同一杯茶,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和IT、商业、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一定会回来的。结婚的时候我就跟吴征说,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说,我跟你回去。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4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他好像放弃了什么,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通过做节目是我真正确立了一点——我做节目是为了记录人和时代的关系,我希望以采访人物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我大学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但是对历史的爱好是从中学就开始的。我喜欢苏东坡、罗斯福和丘吉尔,是非常早期看过尼克松写的《领导者》那本书,也看过法拉奇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高考的时候,我曾经最想报的是历史系。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对我的职业理想产生了影响。
然而,在商业道路上,当时一个错误决定让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阳光卫视期间,由于缺乏商业判断,对市场规律不够理解,我们尝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制作中心,但结果却因成本太高而导致经营困难。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企业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以及对于专业知识不足所带来的风险。
尽管如此,那些挫折也成为了宝贵的一课,让我们明白了必要调整战略,并且转型成为内容提供商,而非单一平台运营商。这次转变虽然给我们的业务模式带来了挑战,却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地球传媒市场。
现在,我们拥有三个主要业务板块,其中一个以《杨澜访谈录》的品牌为核心构建精英阶层影响力社区;另一个则围绕着《天下女人》的品牌打造都市白领女性影响力的社群。此外,还有其他多元化的手段,如天女网、澜珠宝等,以确保我们的企业能够持续创新并适应未来市场趋势。
这些经历虽充满挑战,但它们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公司发展中,都是一次又一次证明能力与韧性至关重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机遇,并勇敢面对现实,同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胜利法,是推动我们前进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继续走下去,为梦想而努力,为未来而奋斗。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将那些过去教训变为经验,从中汲取智慧,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准备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