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个寻找工作的人都像一只折翼的天使,在网申、笔试、面试和等待中学习经验,总结教训,然后再次穿上正装,与熙熙攘攘的人群并肩前行。我们相信,即使是那些看似成功的人,也可能会在笔试或面试中被淘汰,因为有时候找工作并不完全依靠实力,而是运气。比如,有时候HR会说:“咱们公司谁有对象了?挑简历的时候看看是否合适?”所以,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只不过是不合适而已。

我曾经尝试投递腾讯的职位,参加了笔试,但在接到面试通知后,我没有去,因为感觉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HR打来电话,让我下午单独进行面试。我没有迎合她,讲述的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经历,以及最近与家人的通话——乡镇基层实习的感悟和西点军校的校训。当她问我是否还有什么问题时,我直接回答“没有”。她的表情显得有些困惑,她说:“我们招人很谨慎。”然后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后来想,这可能是我真的不是那么喜欢那个工作,而不只是觉得它不符合我的期望,就像再好的姑娘如果你不喜欢,那么即便她再漂亮,你也不会动心。而一个适合你的姑娘,即便她不漂亮,你也能感到无比的情感。

【二】

给朋友发消息,“几天没见,在忙些什么?”他回复说,他这两天反思自己的找工作状态过于急躁。这让我意识到了,每个人都应该放慢脚步,从容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在吃饭时,与两个好友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还是围绕着找工作,比如留北京还是离开、银行企业还是党政机关,又或者是创业这些曾经属于别人的选择,现在却变成了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考量。

最近清华大学名声鹊起的梁植在某档节目谈到了毕业后的最大迷茫——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但他却遭受同为清华校友高晓松的痛批,说他没有体现出清华学生应有的风范。高晓松知道如何制造话题性,他用这样的方式提出了对梁植的话题性的质疑,并且鼓励梁植更加坚持自我的立场。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批评还是赞美中,都需要有一定的分寸和涵养。

【三】

34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困惑情感的长信《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的热议,这个事件被称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34年后的青年,我们仍然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只不过现在物质的声音更加响亮,红尘更加璀璨。人们往往只顾眼前的苟且,不愿意谈及理想,更羞愧于聊情怀,以潜规则出人头地,或花钱开门七窍实现生命世俗价值。一方面抱怨社会病态,一方面又削尖脑袋蝇营狗苟,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或社会新中产阶级。

今年10月,一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同学拜访了北大教授钱理群。他直言80后90后都是历史与未来的弃儿,与历史脱节就是他们没经历过过去几十年的变革;与未来脱节,是因为迫于生活压力,他们专注于狭小的事务,而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大融合的大舞台,与历史紧密相连。钱理群先生希望年轻人能够明白这个社会静悄悄地存在变革,每个人可以从改变自己开始,对周围的人也有所影响,让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理想标准。他引用鲁迅的话:“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句话至今犹如掷地有声,它强调的是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使其更为平衡和谐。而对于正在寻求职业发展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既能满足自身兴趣又能实现职业目标的地方,不因待遇差而轻易放弃机会。在农村成长的一个孩子分享了他的求学与职业规划过程,为那些还在探索之中的年轻朋友提供了一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