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初中时期,学长的“棒子”成了我们班里传奇的存在。它不仅仅是木头做的一根普通的桌椅靠垫,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课堂上,当老师提出让我们自行选择坐位时,学长总会优雅地坐在那儿,他那根“棒子”仿佛是座位上的王冠。
我记得有一天,我因为作业忘带回家,所以只能临时找个地方坐下。我看到学长旁边空着一个位置,就走过去试图占据那个位置。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棒子”的重要性,只当它是个可以坐的地方。但刚一落座,学长就温和地提醒我:“这个位置有我的‘棒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权威感,那让我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一个座位,而是一个由他人认可且被保护的地盘。
于是,我尝试移动,但已经习惯了安静学习的小伙伴们都纷纷表示支持我的请求,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学习,不应受限于某人的特权。而学长听后,也许是出于同情或者对我们的理解,他主动搬起了他的“棒子”,允许我在此处完成作业。
坐在学长的“棒子”上写作业,是一次意外的心灵体验。我开始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中的“私人空间”,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这些界限,又该如何平衡与尊重?
从此之后,即使没有正式宣布过,但那个位置似乎成为了大家共享的地方。每当有人需要临时休息或寻求一个安静的地方,我们都会互相扶持,一起创造出一个更宽广、更包容的学习环境。至于那个曾经如此显赫的地标——"棒子"?它仍旧躺在角落里,但是现在,它代表的是团结与合作,而不再是一种分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