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人们结婚时往往需要借助朋友的帮助,因为购物票难以轻易获得。相声作品中常有讽刺不正之风的内容,如“后门走得勤”的“万能胶”和“果头儿换料头儿、料头儿换肉头儿”的徐姐,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交友存在功利性。然而,“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虽然被挂在嘴边,但其背后的功利性是明显的。
如今,尽管环境已经改变,但某种程度上的功利友依然存在。有些人死乞白赖地试图进入所谓更高层次的圈子,只因为加了某些人的微信就以为自己已经融入其中,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真正建立起强大的人脉圈,是因为你本身具有足够的能力和价值,而非刻意去寻找。
历史上,有如苏东坡这样的伟人,他们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深厚友谊,不求同化而且能接受对方的异见。这就是他们交友境界的一部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有管宁割席绝交的事例,他对华歆拒金并未看作是君子的行为,最终因小事割断了友情。而华歿后来却成为了魏国重臣,其品行高尚。
富兰克林自传中也提到,当他想要成为国会议员时,他通过书籍这个共同点,与一位资深国会议员建立了联系。这也是一种交友境界,通过共享兴趣或价值观来形成真诚的情感纽带,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或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