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化评论和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林语堂对于“东方人”与“西方人的”不同价值观念的看法,是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经历,也折射出当时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一些特点。

在林语堂看来,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多部著作中找到体现,如《论道》、《吾国与尔国》等。在这些作品中,林语堂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两种文明世界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他认为,东方人注重内心世界,对于外界事物持有一种超脱的心态,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例如,在《论道》这本书中,林语堂提到:“我以为我们中国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保持我们的精神独立,不为外来的压力所动摇,是因为我们有‘无为而治’这种哲学。”这里,“无为而治”就是指一种内敛且自信的生活态度,这正是东方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理念。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强调行动和结果,它们将个人行为视为实现目标的手段。

此外,在《吾国与尔国》一书中,林语堂进一步探讨了两个文明之间关于时间、空间、性格等问题上的差异。他认为:“时间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主题……它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循环往复,我们把它称做‘轮回’。”这种对时间概念不同的理解,又反映出了两者对于宇宙秩序以及人类处境理解上的不同立场。

除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之外,林语堂还运用一些典故来支撑自己的理论。如他引用古代汉族士绅黄庭坚的话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此说明自然界并不以人类情感或道德标准进行评判,从而强化了“顺应自然”的主张,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式思维模式。

然而,不同的声音也不乏存在。在其他一些文章里,比如《言灵》,林语堂也有着较高评价对待西洋哲学特别是英国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他认为,“科学精神”的提出,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事实真相,并推动知识进步,这也是现代社会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所有来自西洋文明的理念,而是尝试去寻找双方共同点,并从中学到的东西去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总结来说,由于历史传统、教育背景以及心理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东方人”、“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展现出显著区别。这些区别既反映了每个民族独有的历史经历,也展示了一定的普遍性,其意义远远超越单纯比较两者的不同,更具有启迪当前乃至未来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如何平衡个人信仰与时代发展?如何吸纳各大文明所提供的情感支持?这样的问题,不仅适用于当今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还能够激励每一个人不断探索自我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