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从挑战巨浪到创造辉煌的人生航程,中国伟大贡献的风帆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当国家在推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种穿着就能引起强烈社会冲击的时尚迅速席卷全国。潘石屹,在廊坊石油部管道局“铁饭碗”前,感到时代在发展,他不禁怀疑自己的未来。
于是,潘石屹把所有家当变卖,离开了那份稳定的工作。他梦想去深圳,但未能获得特区通行证,只得花钱绕过一道铁丝网,就站在深圳边缘。这座城市,比北方更为炎热、污染严重,加之语言障碍,让他深感压力与困顿。
1989年,他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并成为了一名砖厂厂长。在那荒凉且恶劣的环境中,一些同伴纷纷返回内地,而潘石屹却坚持下来,将其视为一次机遇,与五位朋友合伙成立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
他们面临着资金短缺和业务开展上的艰难,但最终找到了北京一家集团公司的支持,以20%利息500万人民币,最终获利五五分,这对于当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们成功并非偶然,因为这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潘石屹父亲,因他的平反,一家人才得以过上温饱生活。而这也成为了海南今天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让潘石屹能够建起属于自己的房子。
在与客户打心理战中,每接近一个潜在买家的价格都增加一次,最终使得销售成绩斐然。在此期间,他注意到海口常住人口15万而暂住人口50万,这给投资带来了风险意识。六个合伙人决定转向其他地方寻求投资机会,而不是继续冒险。最后,他们决定注册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建设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次合作让他们都赚取了财富。
然而,不久之后,由于想法差异加剧,他决定单独创业,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此举虽然令他痛苦不已,但也有其必要性,因为他相信现代城概念,与之紧密相连的是SOHO的成功。他认为要看好房地产,还需关注地段和时机。当时,有一块原二锅头酒厂的地皮被认为脏乱无比,可是潘石屹坚信两年后将变得理想化,因此他果断下决心购买该地皮并进行开发。
此外,他还看准了银行按揭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购房能力。此举极大促进了现代城项目,使其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他说:“一个有生命力的机构或公司,不仅要看产品质量,更要注重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
尽管已经成功建立自己的事业帝国,但潘石屹依旧渴望实现另一个梦想——创建“中国建筑师走廊”,即每平方公里都是不同风格的大树,让最佳中国建筑师设计不同的风格,为年轻建筑师提供机会。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慈善精神,也展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