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选择多大的挑战,成就多大的人生
文/杨洁凤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国家的一个小改变,就能对人们的观念造成深刻影响。就在那个时候,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对廊坊石油部管道局“铁饭碗”的生活感到不满,他意识到时代在快速发展,而他自己迟早都会被淘汰。
于是,潘石屹放手了所有家当,将工作辞去。他梦想着去深圳,但那时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花钱绕过边界。他找到了一个人,并通过一个秘密通道穿越一片铁丝网,那另一侧就是深圳。
仅仅是隔了一层网的深圳,对于潘石屹来说,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深圳比北方更加炎热、污染严重,加之他不懂当地语言,让他感到压力山大。在管道局时,他享受着不错的福利待遇,在这里却经常加班加点,每个人都劝他回去。
1989年,潘石屹跟随老板前往海南岛,那里的环境恶劣,一部分人甚至返回内地。但是潘石屹坚持下来,即使是在艰苦条件下,也一直坚持到南方谈话,这次谈话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地区的改革和发展。
合伙炒房
在这次南方谈话之后,潘石屿与五位朋友合作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这段时间里,他们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最终他们通过北京一家集团公司获得了500万人民币投资,这笔投资后来实现了五倍收益。
对于这一切,最感激的人是他的父亲,因为他的平反,让整个家庭过上了幸福日子。而且正因为有这些成就,使得潜在客户愿意购买他的房产。
为了更好地吸引客户,每个接近客户的时候,都会提高价格,这样的策略让销售顺利进行。当时,在海口,有两项数字吸引了他的注意:常住人口15万,而暂住人口则达到了50万。由于记得海口规划局报建面积每人约为50平方米,而北京每人的平均面积只有7平方米,他意识到他们所投入的地皮存在巨大的风险。六位合伙人决定寻找其他项目,以减少风险。而 潺 屿则回到西北故乡,但那里缺乏任何投资价值,因此他又回到北京注册了一家名为“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的公司,并申请了一块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个项目赚得六位合伙人致富。此前,他们都是精打细算,现在有钱后只需要粗略估计成本和收益。然而,由于不同意见导致分歧,潺 屿决定单干创业。
夫妻创业
离开万通带给 潺 屿很大的痛苦,但是独自创业同样伴随着冲突,比如与受过西方教育的妻子的经营理念分歧两人几乎离婚。但 是 潺 屿依然相信现代城,并将SOHO概念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开发房地产要看土地位置和市场时机。当 时有一块原二锅头酒厂用地,被助理描述为脏乱无比但 潺 屿坚信两年后的交通便利性以及河流改善,这块地方将适合开发而成为SOHO空间的一部分。此外,他还利用银行按揭机制增加消费者购买力,为此找到建行行长做担保,从而降低银行风险并推动现代城项目成功落户北京并获得更多按揭支持。在不断创新材料结构上,同时强调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此确保销售成功并持续发展其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