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一个穿着就可以对群众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此时,潘石屹对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不以为然,他觉得时代在发展,自己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于是,潘石屹变卖了所有家当,离开了管道局。他想去深圳,但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花钱走旁门。他找到一个人,带他钻过一道铁丝网,对面就是深圳。
只隔了一张网的深圳,对潘石屹来说,仿佛是两个世界。深圳比北方更加炎热,工厂污染严重,加之潘石屹不懂地方语言,让他觉得很压抑。原来在管道局上班,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在这里,工作还经常加班加点,全体员工都劝他回去。
1989年,潘石屹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就成了砖厂的厂长。那时的海南环境很恶劣,一起来的部分都回了内地。然而潘石屹还坚持着,一直坚持到南方谈话。
合伙炒房
开始的时候没有资金,不知道怎么开展业务,都积了一桌灰尘才找到北京一家集团公司的一位老板,以20%利息500万,而最终获得五五分润。这样的条件实属天价,但他们觉得很兴奋,“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五百万”。
这次机会让他的父亲得以平反,一家人过上了温饱日子,也成为了海南今天繁荣昌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他的房子有人买。在这个过程中,与客户打心理战,每来一个客户涨一次价,最终卖得非常好。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了海口两组数字: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0万。他清晰记得海口规划局报建面积人均约50平米,而北京人均才7平米,这些投资面临不可预估风险六个合伙人商量决定寻找别的地方进行投资尽量分散风险。
大家四处奔波,他则回到西北老家。但那里实在太穷,没有任何投资价值。于是,他辗转来到北京。此后六人合伙在怀柔注册了北京万通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到怀柔一个定向募投项目,也就是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项项目让几位合伙人发财,以往投资都要精打细算,现在有钱了,只是大概投入金钱即可。不赞同妻子的华尔街风格,他们几乎离婚。但是他相信现代城,并将SOHO和现代城概念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房地产时,要看地段和时机。当时候有一块原为二锅头酒厂的地皮,被认为又脏又臭,但他坚信两年后交通便利、惠河得到清理,当时会是个好的地点,因为按揭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力,为此与银行行长合作做担保,即使按揭未能偿还,由于开发商存款担保责任由其承担,从而促进该项目销售成功。随着创新理念得到认可,把SOHO作为突破口强化材料与结构上的创新,使客户既形式也实质认可SOHO这样的设计模式。而对于售出的房产,更重要的是以后的服务:“一个有生命力的机构或公司,不仅要看产品质量,还缺的是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