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从挑战到成功的传奇人生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潘石屹在国家的一个“铁饭碗”中感到时代正在发展,他自己也将被淘汰。于是,他变卖家产离开了工作,前往深圳,但由于缺乏特区通行证,只能通过一道铁丝网进入。
尽管深圳比北方更热、污染严重,加之语言障碍让他觉得压抑,但潘石屹坚持下来,最终成为海南一个砖厂的厂长。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到改革开放的南方谈话后,与五个朋友合伙成立海南农业高科技联合开发总公司。
起初资金不足,他们以20%利息500万获得北京集团老板投资,并最终获得五五分利润。这次机会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帮助潘石屹父亲平反,让家人过上了温饱日子。
在与客户的心理战中,每来一个客户价格就涨一次,最终项目非常成功。当他发现海口规划局报建面积人均约50平米,而北京仅7平米时,他意识到了潜在风险。六位合伙人决定寻找新的投资目标,而潘石屹则回到了西北老家,没有找到价值可观的地方。他又回到北京注册了一家公司,并申请了一块定向募投项目,即后来的万通新世界广场,这个项目让他们都发财。
但不同于以前精打细算的投资方式,现在有钱后只需大概估算。然而,由于想法不同,潘石屹决定单干。此后,他夫妻俩一起创业,但因为经营问题经常产生分歧,以至于差点离婚。
离开万通,让潘石屹十分痛苦,但自己创业也有冲突,特别是与受过西方教育的妻子之间经常发生分歧。但他相信现代城,将其成长与现代城概念紧密相连。他研究整个北京城市格局,将解放前后的布局进行对比,当时的一块地皮,因为脏、臭、芦苇丛生,被两个助理否定,但他坚信两年后这片土地会变得适合开发。
为了促成按揭机遇,潘石Atlil找到建行行长,以自己的存款担保客户按揭,这意味着如果按揭客户不能还房贷责任就落在他的身上。随着现代城创新理念得到认可,SOHO观念作为突破口强化材料和结构上的创新,使得服务意识和质量成为关键因素。
房子的销售不只是重要,更重要的是以后的服务。“一个有生命力的机构或公司,不仅要看产品质量,而最缺的是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 潺渊一直梦想创建“中国建筑师走廊”,让最佳中国建筑师设计参天大树,为年轻建筑师提供机会。而更多励志人物故事请点击链接阅读:http://www.li96.com/lizh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