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的励志演讲:万达国际化之旅激励社会向上

2016年2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有幸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万达国际化的故事,这一经历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荣幸。由于时间有限,他决定先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然后留出时间回答大家的问题。他选择了题目《万达国际化》,总共讲了四点:

首先是国际化的理由。王健林指出,有些产业要想做大,就必须进行跨国投资,尤其是在娱乐、体育等行业,这些领域海外市场比中国更为发达。这是万达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他提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万达的心态,即“世界这么大,我想去闯闯”。他强调,作为企业家,要有远大的抱负,不断地探索和拓展市场。

接着,他谈到了企业文化核心。在创立公司时,他提出“老实做人,精明做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财富积累,又调整为“共创财富,公益社会”,强调共同创造财富,同时对社会负责。2004年,他们进一步梳理了企业目标、发展宗旨和经营原则,并提出了“国际万达,百年企业”的口号,但直到2012年才真正开始实施这一战略。

最后,他分享了一段关于名字改名的故事。当初他们为了寻找一个新的名字投放广告,并最终选定了现在使用的标识。这一标识深蓝色,以海浪和航船形象代表着海边诞生的公司,以及走向世界的心愿。

接下来,是关于规避经营风险的一点。王健林引用了一句俗话:“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跨国发展就是减少经营风险的一种方式,因为全球经济虽然可能会出现波动,但不同国家之间相互独立,因此这种风险较小。此外,由于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利用全球市场,所以从规避风险角度出发,也应该走向全球化道路。

然后是关于并购策略。一方面,他们以并购为主,以投资辅助,因为许多主要市场领域已经被早期进入者瓜分。而且,只通过购买才能获得机会,而不是自己重新闯入竞争。如果不买,那么其他人会怎么办?

另一方面,他们追求的是与现有产业相关联以及能够移植到中国并快速发展的事业案例。他举例说明,在2015年的铁人三项比赛中,他们成功将这项运动引入厦门和合肥,从而推广了这个运动,并吸引更多参与者。这样的策略既能帮助本土人才成长,也能促进业务增长。

最后,他强调使用本土人才对于成功很关键。他记得曾经请求美国驻华大使写推荐信以便顺利完成AMC并购事宜。大使问是否打算卖大量中国电影给美国,以及是否计划派遣中国管理人员处理新收购的事务。但王健林解释说,将保持原来的管理团队,让他们继续工作,因为这是确保成功的手段之一。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分析此案时,说:“一切都没变,但一切都变了。”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尽管面临挑战,但步伐迅速且顺利。不过,对于未来的跨国开发,无论如何也不能排除失败。但正如辩证法所言,没有失败就意味着离失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