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牛津大学公开课上分享万达国际化故事:从中国到世界的企业征程

2016年2月23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有幸站在牛津大学讲台上,与全球学子们分享他关于万达国际化的宝贵经验。尽管时间有限,他首先进行了简短的演讲,并表示后续会开放提问环节。

王健林的演讲主题是《万达国际化》,他分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国际化背后的理由

做大规模。有些行业必须通过国外投资来扩大规模,尤其是在娱乐和体育领域,这些市场在国外比中国更加发达。

成为国际企业。他引用了一位教师辞职信中的名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激励了他,“世界这么大,我想去闯闯。”

88年创立时提出“老实做人,精明做事”作为企业文化核心;随着公司财富积累,改为“共创财富,公益社会”,并在2004年对企业文化进行全面提升,将目标定位为“国际万达,百年企业”。

二、成为全球性品牌

王健林回忆起早期名字选择过程中的一次意外发现,当时他们设计出的标识深蓝色与海浪和航船相结合,是由一个投稿者提出的方案,最终被采用。这不仅代表了海边诞生的身份,也预示着走向世界。

三、规避经营风险

通过跨国发展,可以减少单一市场风险,因为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周期不同,而全 球范围内的大萧条几率极低。因此,从规避经营风险角度出发,我们也应该走向全球化道路。

四、本土人才的重要性

虽然并购对象可能来自于跨国公司,但为了确保成功实施并购策略,保持原管理层团队,并鼓励使用本土人才至关重要。在美国AMC并购案例中,他们成功地留下原管理层,加之其他因素,最终获得美国政府批准。

五、进展与展望

截至目前,万达已经成为中国乃至民营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跨国发展模式之一,在十多个国家投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其中美洲地区占据了100亿美元。此举不仅体现了他的承诺,也赢得了美国媒体和公众的认可。而对于未来的挑战,他坦言没有失败就意味着离失败越近,因此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多考验。但正如辩证法所指出的,没有前进,就没有倒退,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