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义的信义玻璃之旅:如何成为曹德旺的强劲竞争者?靠一块玻璃年赚147亿的励志故事

文/清如

【人物名片】李贤义,信义集团(玻璃)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提到“玻璃大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曹德旺。其实,福建另一位企业家李贤义,他所创立的信义玻璃同样享誉全球,位居“世界第三”。15岁便辍学的他,是如何建立起这个市值百亿的“玻璃王国”的呢?

一、从拖拉机到玻璃帝国

李贤义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他出生于福建泉州,由于家境贫寒,15岁便辍学打工。他先是在当地开拖拉机,之后自己创业,成立福建泉州市子英车队,运送货物。

1982年,他到香港做汽车零配件生意,经过精心经营,将一家小小的汽配维修店发展成汽车综合服务公司,积累了原始资金。

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当时深圳租金较低、政策支持力度大,是一片创业沃土。因此,他决定在那里闯荡,并转型做汽车玻璃。经过两年的筹备,在1988年,与妻子的共同努力下,为信义集团打下了坚实基础。

初期,其厂房规模很小,只有几十名员工,但他身兼多职,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以废寝忘食之姿奋斗前行。

除了创业条件艰苦,还面临着技术和销售难题。

二、技术与销售挑战

刚开始,他购买了机器并学习对方技术。但随着订单数量增多,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发展glassware 技术,他不仅广纳贤才并悉心培养,而且派人去国外学习并专研。在此过程中,比如普通glassware 存在隔热效果差的问题,而他的产品则能有效减少热量传递。此举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2005年,他们研发出了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的大型自动化生产线,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

同时,对市场也是积极扩张。早期由于缺乏人脉资源,他只能在深圳和香港进行户外广告投放以吸引客户。他还通过传真接单,并将产品运输至国外客户。这一点让他们迅速获得了一批忠实客户,因为他们注重质量和诚信,最终使得业务迅速增长。当1997年搬迁至横岗228工业区后,他们建立了一座现代化厂房及写字楼,此举进一步加强了其市场地位以及品牌形象。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巨大的挑战降临:

三、大赢反倾销案件

2001年2月份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14家汽车glassware 生产商进行反倾销调查,其中包括了信義集團,這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验。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市場,因此他們选择正面迎战,并坚决反击。“面对反倾销,不回避就是放弃市场,我们要敢于应诉。”

带领团队制作详细数据报表,并配合填写各种调查问卷,最终他们成功获得胜诉。在加入WTO后的次季,也遭到了加拿大方面关于同类商品进口价格过低而立案调查,但再次通过团队努力赢得胜诉。这一次更加明显地证明了信義集團強大的实力,以及领导者的决心和智慧,使其声望更上层楼。当2017年的营业额高达147.28亿港元的时候,那些曾经的小困难似乎都成了过去的事。而今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世界第三”的称号已然被人们公认。而这背后,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的人——李贤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