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彤揭秘机会窃子:从博鳌论坛到中国正能量人物事迹简短,年轻人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记得博鳌论坛曾提出一个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了,机会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如今很多年轻人觉得他们得到的机会越来越少?
我之前提到过,许多人觉得是“富二代”、“官二代”抢走了他们的机会。确实,如今存在阶层固化、社会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当社会资源更多地被强势群体获得时,那些有个“好爹”的人自然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其实机会不均等现象并不是特有的现象。年轻人可以向自己父母辈了解一下,在紧缺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是否同样存在着身份、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不平等?
当时要单位分一套房有多困难?读大学对于内地学生来说是不是有如一步登天?做什么事儿是不是都有“走后门”之说?
我们说到机会总是在站在今天讨论昨天出现过的机会,就像是在谈论一只疯涨过的股票。中国转型时代出现的机遇大家都可以举出一大堆:比如,当时低门槛就可以进入房地产行业,几千元就能开个广告公司,买几十张股票认购证就可以获得第一桶金。
很遗憾,这样的机会可能真不会再有了。不过有一点,即使现在大家都觉得20年前机会多,但当初大多数人懵懵懂懂的时候,有几个人会认为那是百年难遇的机遇呢?
现在很多人觉得既然不是“官二代”,又生不逢时,没有赶上“转型机遇”,那么,只剩华山一条道:考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进入体制内分享“特权福利”。我曾经看到一个照片,一位看起来超过30岁的考生被录取后,在给家里打电话报喜时竟喜极而泣。
这个表情我至今印象深刻,我似乎看到的是新一代的“范进中举”。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挤进公家单位。当2011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者刷新三项记录:140万+,出现年龄最大的35岁考生,还有人竞争最激烈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达到空前的3000:1。
另一则故事更令人唏嘘:合肥工业大学团委陈刚在竞选团委落败后,以决绝方式抗争竞选不公,从12楼纵身一跃赴死。这位来自农村出生的大学生凭借努力一直干到校团委,但最终未能圆梦。
显然,不仅如此,即便进入一个貌似稳定的体制,也想要获得所谓的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机遇仍然非常有限和不可预测。
因此,我认为把握可控因素,比起抱怨现在不足,是更加重要的事情。在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需要长时间去思考和学习。我给出的建议如下:
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是我所说的那个独特而特殊的一个生命过程,是自我认识与管理过程中的接受自己,对抗外界挑战,并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只这样才能让你知道你的定位是什么,你应该怎么做,以及你喜欢什么。
其次,要勇于挑战。大部分人的愿望是不甘平庸,但常常因为一些现实利益或者为求安全感,不愿意挑战。这是一种悲哀,因为承受的心理压力并不因为保守态度减少,而长此以往,他们会发现成为所谓普通人的生活也同样充满经济压力。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如果你感觉到了安全,那么这可能暗藏危机。
最后,要独立思考。我认为中国教育体制最大弊端,也许并非教育与市场脱节,而是没有教会青年独立全面理性的思维方式。一旦具备这种能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够捕捉新的市场趋势和需求,从而发现属于自己的新机遇。在任何时候,都只有勇敢面对变化,并不断调整策略才能够抓住每一次历史性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