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步入了中年,他对待朋友的态度应该更加真诚和深刻。少年时可以荒唐,青年时可以随意,但到了这个阶段,应当珍惜每一位真正的朋友。
我曾经认为,只要性格好,就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是,这种想法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在潜意识中,将“熟人”等同于朋友,实际上是缺乏真正友情的一种表现。真正的朋友之间,没有猜忌和试探,他们之间的交流是纯粹且无拘无束的。
如果一个人声称他和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好友,那么这种说法往往带有一定的虚假成分,是缺乏底气的。鲁迅先生曾给瞿秋白送去一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说明知己难寻,而真正的朋友又是那么稀少。
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我发现自己面对的人群变得更加广泛,而且交往更频繁。这反而让我感到孤独,因为有时候我们无法找到共同语言,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因为业务或其他原因而相互疏远。而朋友对于缓解这种孤独感和压力来说,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小聚时,我们注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体现在内心认同上。“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用诚意对待朋友,就像白居易一样,用新酿的大米酒温暖寒冷夜晚,用红泥小火炉驱散内心的严寒。这类仪式感,让日子过得更加精致、缓慢而悠长。
当然,对于真正的朋友,我们不需要太过约束也不需要太多面的礼节。在聚餐时,不必追求豪华,在喝酒时,不必劝酒,只需随心、随意、随性就好。我记得有一次,我原本计划加班,但是我的一个老友却主动推迟我们的约定。他没有催促我,也没有急切地邀请他加入,而是在我结束工作后,他带着几个老伙伴一起庆祝我的生日。那份突然出现的情谊,让我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心跳,一种被理解和珍惜的情感。
作家李丹崖说:“人生在世,可以浪荡少年时代,可以潦草青年的岁月,但到了中年,对待朋友就别敷衍了事了。”时间流逝,每个人都会逐渐明白:真挚的友情不是多,而是在于质量。不管只有三两个这样的亲密伙伴,与他们共享欢乐,与他们分享忧愁,与他们携手前行,都足以让忙碌如流的地球停顿,让沉淀如水的小溪回旋,让生命变得丰富而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