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柔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回到了家中,眼前是一辆停放的车子。小区内那光怪陆离的草坪灯映照着我,透过车窗玻璃,我看到了一个男人蜷缩在座位上抽烟。他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支烟如同他的心境一样迷茫无定。
借助微弱的光线,我认出了这个男人——他是隔壁单元的一位大学老师。我曾多次见到他们夫妻倆,他们确实算得上郎才女貌,但我总觉得其中有种不尽人意之处,直到我发现了问题所在:缺少一种叫做书卷气的东西。
网上的某个帖子提问道:“为什么有些人开车一整晚后,还会选择独自坐在车中发呆?”答案似乎指向的是人们想要暂时抛下灵魂上的负担,与自己共度片刻。而那种能让你迫不及待地分享一天经历给伴侣听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过去,有一对夫妻是我同事,他们各取所需,如同“条件相配”的婚姻。男方凤凰男,在技术部工作,而女方则文化程度较低,在工厂打工。他们的情感联系似乎并不深厚,即使如此,也有人说他们婚姻和谐,是因为没有共同语言,而不是真正理解对方。
随着年龄增长,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婚姻状态。当我们年轻,我们追求的是荷尔蒙带来的吸引力。而当岁月流转,我们开始关注灵魂间的碰撞,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过,当两颗灵魂大幅偏离时,即使外表看似完美,一起生活也只能感到无聊与寂寞。
灵魂契合往往发生于相同层面。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夫妻,看似懂得很少,却能幸福相守至终老。两个平凡的人,一起生存,一起快乐,这便是最普通却又最美好的婚姻形态。
我的爷爷奶奶,就是这样一个恩爱夫妻。我记忆中,他们总是在一起买菜做饭,或是街头巷尾闲聊,从未孤单一人。那份深情源自彼此的心灵高度融合,是来自于双人的灵魂相配。
两颗相配的心永远将彼此热恋,不论时间如何流逝。在《浮生六记》中,芸娘和沈复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们青梅竹马结为连理,以自由恋爱为基础走进了结婚殿堂。婚后的他们情意绵绵,无论何处遇见,都会紧握双手凝视彼此:“你去哪儿呀?”带着难以抑制的情愫,就像蜜月期永无止境。
七夕情人节那年,芸娘精心准备香烛瓜果,她们共同拜祭天地。而沈复专门刻制图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红字归丈夫白字归夫人。这份誓言如今已成古籍之一部分。但当芸娘病逝,沈复仍然无法忘怀,他变卖所有财产,将她安葬于扬州城外金匮山,并终身未娶,为她的纪念而活下去。
我目睹过深夜哭泣女子、半夜高歌男子,以及那些宁愿不要回家的职场伙伴。这一切反映出人类背后的真实——即使拥有家庭和伴侣,如果不能与另一半建立精神上的联系,那么这段关系就可能变得空虚而孤独,最终只剩下维持形式化关系来填补空洞之余涯。而真正幸福的婚姻,不仅需要柴米油盐,更需要精神上的共同成长,让两人能够携手共度岁月,用心体悟对方的心思,无需言语即可互通有无,这才是真正的情侣、知己、良友之间应有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