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李鸿章为他置办的两江总督府里平静离世。140年来,曾国藩被不同的人群关注。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天赋异能,但他的位极人臣之路常常被当做成事业教科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细读曾国藩,他不仅是内圣外王的中兴名臣,也可能是老奸巨猾、扼杀清室命运的大敌。

从一个才学平庸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除造化弄人之外,没有谁能不感叹他的内心强大。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励志帝”。然而,家世或天资,他都无优势,这一切终靠和光同尘。

初入仕途的曾国藩落了俗套地“学做圣人”,开始针砭时弊。在咸丰二年,他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从北京逃离了处处是敌的地面。而接下来的几年,他一样是处处碰壁。

直到家居守孝两年,愤青曾国藩才活得“通透”起来。当他再次出现在长沙时,他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了。人的变化如此巨大,让湘军以及相关省份将领、官吏们先收到他的一封信,以非常谦恭的语气请求各位同僚的指针。这甚至让胡林翼和郭嵩焘深以为忧,以为曾国藩委曲求全,失掉了方刚之气。

1864年的7月21日,当九弟曾国荃从南京发来了攻克天京捷报,对这个消息除了最应有的喜悦之外,还有莫名恐惧来源于对官场重重黑幕不确定感。6天之后,慈禧嘉奖了这场长达13年的努力,将53岁的曾国 藩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赏双眼花翎,使他达到生命巅峰。

1972年3月12日,在自己因为天津教案郁郁而终之前,他处理最后公务竟然是派遣中国学生去遭受国家痛恨的地方—留学。在生命最后八年的纠结中,一向坚持道德操守,不喝酒、不抽烟、不玩女人的人成功过,即使成功也难以脱身;退却过,又宦海涅槃备受重用;始终未放弃为国家奋斗,却又与爱情无缘。这整个过程充满矛盾,让我们意识到,“一哥”不是那么好当,更别提在乱世间真诚也好奸佞也罢,最终难逃悲催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