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云、王鑫。在刘同的散文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他以独特的观点和小清新式的写作风格,讲述了自己在80后、90后读者中的“人缘”。自5月28日正式预售起,《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即登顶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飙升榜。

刘同的人生经历让他成为一个既成功又迷茫的人。他在高中时期虽然外表优雅,但内心却充满了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缺乏。为了交朋友,他甚至尝试写下一封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然而,那份信件被直接扔进垃圾桶。

除了友情之外,刘同与父亲之间也几乎没有任何沟通。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而对刘同来说,他是一个每晚8点半写完作业等待父亲回家聊天,然后再看电视到12点的小孩。

有一次,刘同在纸上写下命题:“谁的17岁比我惨。”他列出了“最惨”的几件事: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的衣服;男生不把我当男生;女生不把我当男生;父母不理我;老师不理我。这6件事,让他找到了一种解答,是因为自己成绩差,所以老师、父母、同学都不理他,也没有零花钱。

通过这些经历,刘同开始尝试改变。他重新学习数学,从高考前一直未学过的数学,不仅提高了成绩,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当老师对他说“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大一的时候,每天都会写篇日志,每一篇日志都会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他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成日志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结论--以后遇见这些事情应该这样去处理。每一天解决一个问题,一年300多个问题,大概大学四年就是1000多个问题。年轻人哪有那么多问题,只要投射到自己的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就能很快地面对人生的困惑。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讲述了33个故事覆盖了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生多个截面,不仅回忆起自己大学开学前夜的一个人的辗转反侧,以及毕业当天假装潇洒,更诚意述说了自己在职场上既坚持又妥协的经历......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困惑变为一种思考角度,将每一次失败视为成长机会,最终从迷茫走向明朗,从孤独走向自立。

对于工作中的挑战和生活中的难题,他选择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做电视是遗憾的艺术,而写作则能留下很多珍贵的事情。”他的书籍不是卖弄隐私,而是提供另一种思考方式,“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

最后,在谈及未来时,尽管身处光线传媒事业部副总裁这样的职位,但他的心态依然保持着谦虚。他认为,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即使再大的公司也有可能需要我们适应新的变化,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而对于那些想要追求梦想但还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的人们,他提醒他们不要害怕错误,因为只有经过挣扎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才是正确之路。此外,对于那些仍旧迷茫或感到无助的人们,他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