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的简短小故事:刘同,曾经迷茫又孤独。文/上官云、王鑫。凭借着独特的视角和清新的写作风格,刘同在80后、90后读者中非常受欢迎。他2013年的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销售百万册之后,他今年推出了新作品《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自5月28日起正式预售,就在7小时内便登顶了亚马逊图书总榜、预售总榜、热销榜以及全榜单第一位。
刘同,这个身高1.78米,自称“长得还比较清秀”的年轻人,在光线传媒事业部担任副总裁职务,但他也曾经历过青春的困惑和工作选择时的彷徨。尽管外表成功,他内心却常感到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回忆高中时光,刘同说,那段时间充满了安全感和存在感缺乏。他记得男生们都穿着阿迪达斯或耐克运动服,而他没有。而当他们打篮球时,他只能帮忙买水站在一旁。“那时候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却被无视,我很失落。”他曾做出一个最让人觉得“二百五”的事情——为了交朋友,他甚至写了一张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结果对方直接把纸条扔进垃圾桶。
除了友情之外,高中时代的刘同与父亲几乎没有任何交流。对父亲而言,刘同是一个整天盯着电视看的人;相反,对刘同来说自己是一个每天晚上8点半写完作业等待父亲回来聊天,然后看着电视到半夜12点才睡觉的人。
有一次,刘同在纸上列出了自己的17岁比其他人的惨况,还有永远没有零花钱、永远穿一样衣服等六件事。他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成绩差导致,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心态改变。”
尝试改变
那时候已经是高三了,当 刘 同决定重新开始学习数学,一本习题集、一套复习资料,一份心愿单,每当完成一个小节,他都会要求自己做完所有习题。一段时间后,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他名列前三。在语文及其他学科方面,也认真对待,最终成绩从原来的80多分提高到137分,最低也没低于120分。当老师告诉他“你以后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吧”,他感到尊重,“我真的不想笑,我想哭”。
通过这样的努力改变,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就稍微转变思维方式,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大学期间,每天都会写日志,每篇日志探讨一个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当所有的问题都被记录下来,即使每个类别只可能有100个问题,大概四五个类别,大约4000个问题。但随着阅历增加,只要投射目光到个人身上,每天去解决问题,便能将很多困惑逐渐解答,当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你都能迅速回答问号。
此后的经历中,有种种孤独感是忘我的成长,是一种力量。这正如他的新书所述,这些33则故事涵盖情感生活的大多数截面,不仅回忆起开学前夜的一人静坐,也包括毕业当天假装潇洒但泪水涟涟,更诚实地讲述了职场中的坚持与妥协......对于这本书来说,没有隐私,只是提供另一种思考角度,“只负责剖析,不负责给予答案”。
最后,将许多珍贵东西留下的是创作,它比遗憾艺术更为宝贵。最初,他们为这本书设计200多种名字,最终选用“你的孤独,比失败更美丽”。这是因为恰逢世界杯比赛结束时有人提及这个词汇,因此命名如此。此刻,此书适合阅读的时候,就是一个人静处,无助或迷茫的时候,因为它会引发共鸣,让读者找到理解和释放之路。
平衡的心态
对于融入新环境前的几年也是孤独期,比如读大学前两年参加工作前五年,“那个时候不知道会不会合群,也不知道哪个群体你才喜欢”。但现在,“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面临孤独”。他的应对方法是在喜欢的事情中投入,比如工作和创作。这两样活动能帮助他迅速冷静下来。此外,还会健身听音乐或者旅行,即便是在出差旅途中也不例外。“我在光线已有十年的时间,在之前几乎从未有机会出去旅行。”所以,现在出差就是他的旅行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去小巷子里散步,要么专门吃大排档,无论哪里有人多往哪里挤:“这样我就会觉得像当地人,而非游客。”
因此,当听到出差通知时,便会兴奋起来,为养精神准备飞机上的装备:耳塞、眼罩、三件枕头,并且带上水瓶。在飞机上睡觉或听歌是一种放松方式。而如果飞行超过两个小时,则利用这一空闲时间进行修改稿件直至出版。不过,其主要改动仍然发生在家里的晚间12点之后的一个小时内。虽然忙碌,但仍乐于将工作与创作严格区分开来。不断更新励志人物,请点击http://www.li96.com/lizh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