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的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 的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就是他们取舍结果。” 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确如此,比如杰克·韦尔奇如何通过战略性的业务剥离,使通用电气(GE)从一家综合性大公司转变为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小型化企业。在韦尔奇领导下的GE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并进行了118次并购等交易,这些都是基于精准判断和深刻洞察力的战略决策。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是基于这样的取舍智慧。“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那时利润达到200%~300%,但供过于求导致利润急转直下。我统计1984~1992年的贸易记录,大部分时间赔钱。这说明市场公平,每个暴利时期后都要吐出来。”
此后,王石提出“超过25% 的利润不做”,坚持快速开发,让 万科躲过许多危机。而在1998年开始退出一些赚钱行业,是减法早期尝试之一,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的是减法原则,即将资源集中用于核心竞争力较强且增长潜力大的领域。
人生中的三次放下
在王石看来,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他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那三次人生中的放下:
1983年,他第一次放下,当时他33岁,从政府机关工作三年后决定离开。
1988年,他第二次放下,在推动股份制改革后,将个人股份全部捐出。
1993年,他第三次放下,当国家宏观调控严厉时,将其他项目资源全部投入房地产领域,是至今仍保持的一个战略决策。
这些历史上的抉择,为今日拥有千亿资产的地位奠定基础,是他成为中国正能量人物的事迹简短体现。在社会这样一种背景之中,我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学到很多关于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作出正确的人生抉择,以及怎样通过持续学习与适应实现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