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社会的舞台上,偶像力量如何塑造千亿级企业背后的取舍之道?人的一生会经历两难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所取舍。商人的生活总是在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中进行。这其中的故事,对我们的企业有着更多借鉴意义。
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从倒腾玉米起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它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的稳健发展?在政策波动和宏观调控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存活下来,还能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自己的经历做了详尽注释。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赌注,那么王石显得非常保守。他同意你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公司,他的成功是他取舍的结果。”
事实确如此,如何使GE这样的成熟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杰克·韦尔奇通过出售71项业务和生产线,以及兼并、合资等方式完成118次交易。在战略上的取舍催生了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让GE具有“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策略是否意味着放弃许多好商业机会?GE20世纪80年代取得业绩得益于这种策略。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是由于其选定的道路。
“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以200%-300%利润,但供过于求利润急转直下。我对1984~1992年的贸易统计,有红字多过黑字。这说明市场很公平。”之后,王石提出超出25%利润不做。在那个能够快速增长利润年代,万科坚持快速开发躲避危机。而现在被房地产界广泛提及减法,是由万科7年前开始实施的。
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在几十年的经验中,让王石记忆犹新的,也始终是那三次人生的放下:
1983年,我第一次放下。
1988年,我第二次放下——股份制改革后放弃个人股份。
1993年,我第三次面对宏观调控时下的艰难抉择,只专攻房地产项目成为战略决定!
此后,如雨后的春笋般冒出的地产项目,使得风雨飘摇中的万科脚步稳定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