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中国十大影响力人物中,打造万科背后的取舍之道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

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的注释。

超过25%’s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的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s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你都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取得成功也是他们取舍结果。” 王石语言中既有思考,也很有感情。

事实确如此,那么如何使GE这样的成熟的大公司像新兴小公司那样蓬勃发展?在杰克·韦尔奇接任通用电气CEO头两年,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后,由于兼并与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的事实发生,在杰克·韦尔奇领导下的战略决定催生了一种“数一数二”的策略,使得通用拥有“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或者第二位”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而这种战略选择,又为GE带来了“20世纪80年代所取得业绩”——高速增长和快速发展,是实施“数一数二”战略得益于其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对权力的抉择以及资源分配,无疑是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情,但这正是作为CEO必须面临的一个挑战。

同样,在王石看来,对于他管理下的 万科来说,其稳健发展同样得益于对权力的抉择,以及资源分配上的精细控制。当时曾经做过进口录像机生意,其利润达到200%~300%,但由于供过于求,这个行业变得竞争激烈,并迅速失去了原有的超额利润空间。因此,当时还有一次重大决策:超过25% 的利润不再追求。在那个时代,即便屯地可以快速增加收益的情况下,他们坚持快速扩张,从而避免许多危机。此外,在1998年左右开始进行减法,将大量赚钱但风险较高项目从经营范围内剔除,这一点早已成为房地产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之一,同时也体现出一种长期规划思想和风险控制能力。

将生命中的三次放下记忆犹新

根据王石自己的描述,他的人生被记住的是那三次放下。他认为,要有所坚持,就必须先学会放下。在1983年的某个日子里,当33岁的时候,一位前兵、一位工人的身份刚结束政府机关工作三年之后,因为野心驱使他离开旧生活寻找新的征程。那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5月7日火车抵达深圳,他把过去丢掉准备开始全新的事业。那段时间他通过粗放式经营挣钱。但到了1988年,与推动当时名为深圳现代科技仪器展销中心(即今之华谊兄弟)的改革有关后决定放弃个人股份。这一次决策一直被问及,没有否认错误,只解释这是符合国家政策,更希望将企业变成以公众参与为目的的事业。这意味着尽管创业最初目的只是淘金,但当需要面对巨额财富时,却感到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因此选择职业经理人的道路更为重要。

最后,在1993年的5月28日至6月间,当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并严厉限制房地产市场时,万科作出了第三次重大决策——专攻房地产业,不再涉足其他项目。这是一项巨大的勇气,可以说专注房地产业成为1993年的关键战略决策。此后的几十年里,无论风雨变化怎样,每一步都保持着脚步稳定向前的方向,让亿级资产化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