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我,三全食品创始人陈,以50岁的壮年之姿,勇敢地踏上了创业之路。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选择安逸养老,而我却选择了冒险。我辞去了副院长的职位,用1.5万元启动资金,在医院附近开设了一家“三全冷饮部”,卖软质冰淇淋,这一举措迅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随着竞争者的增多,利润开始降低,我决定寻找新的商机。这时,一次到哈尔滨的旅行给予了我灵感。我发现当地的人们将饺子放入户外冰冻,那个瞬间,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将汤圆也做成速冻品呢?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再到产品包装,我亲力亲为,不遗余力。

最终,我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并且命名为“凌汤圆”。但要推广这款产品至市场上,则是我的首要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蹬着三轮车,直接去郑州各大商场推销我的产品,并在现场煮给消费者品尝。

尽管面对许多拒绝,但我坚持不懈,“推销必须得放下架子,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值得。”凭借这种方式,“凌汤圆”逐渐进入郑州各大商场,被接纳和喜爱。此后,我依照同样的方法,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络。

随着市场扩大,生产能力也需要跟上。因此,我自己动手买来必要的设备,如无缝钢板、铁皮和压缩机,将这些物资组合成了一个快速制备速冻汤圆的生产线。在不到一年内,我们日产量便达到30吨。此后,不断增加新产品种类,如水饺、包子和馒头,最终成为“速冻食品专家”。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奋斗,在2008年,“三全食品”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而到了2013年,当我的身价达到了165亿的时候,被评为河南首富。这份荣誉并没有让我停止前行,因为对于我来说,无论功成名就还是未来的挑战,都需要不断奔跑才有可能实现。

在2015年,当互联网+概念火爆时,即使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也不得不适应时代变化。我认为:“把产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与消费者的联系,这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思维方法。”所以我们提出了“三全鲜食”APP,让消费者可以轻松下单并在任意时间领取盒饭,同时我们的中央厨房系统能够高效地生产标准午餐,并通过冷链输送到每个盒饭机内。

现在,“三全鲜食”已经覆盖了北京和上海,有望很快扩展至杭州、苏州以及天津等城市。“搞什么事都要专注,以小博大,从基层做起,一点一点,不贪心也不好高骛远,这样才能稳中求快。”

这一切都是从一个小小的梦想开始,一颗颗慢慢积累而成,现在已发展成为跨越省界的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