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81岁的商业巨擘,其在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的第一桶金,即塑胶花生意,是一段令人敬佩的励志故事。面对逆境,李嘉诚深信勤劳、节俭和毅力是成功之本,他不仅求知若渴,还努力建立良好的信誉。
1940年秋天,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到香港,在舅舅的钟表行中寻找庇护。当时,虽然他的家族拥有书香门第背景,但这些在香港没有任何价值,只能让他们生活在贫困边缘。13岁的他不得不失学成为学徒,一天忙碌至夜晚与伙计挤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香港,这期间他的母亲带着弟妹返回老家留下父子二人。更大的悲剧是父亲因肺结核去世,没有时间向儿子交代未来,只能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这句话成为了李嘉诚不断奋斗下去的心灵支柱。
14岁时失去父亲,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压力促使了他加倍努力。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也增强了自我价值感。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被推荐担任重要职务,从而迅速崛起为管理层,并最终成为19岁总经理。
通过持续学习和业务实践,李嘉诚掌握了进出货品、价格以及管理技巧,并且始终关注行业动态,以英语杂志作为窗口了解国际市场趋势。在经济复苏期,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他决定投身塑料制品行业,用5万港元创办长江塑料厂。
1957年的一次意大利考察启发了他转产塑胶花,这个决策极大地推动了业务发展,使得其产品不断创新,最终成为全球塑料花大王。这段经历成为了他财富故事中的经典篇章之一,为后续的地产业布局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