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年前的“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如今的创新工场,李开复正通过不同的平台、凭借其导师气质影响着很多青年人。随着创新工场的创立,李开复通过这一新的平台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导师”价值,并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对于创业的感想。

李开复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模式创新、细节创新、品牌创新和跨领域结合。对于成功和兴趣的关系,他表示,兴趣可以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兴趣驱动的工作会带给你工作的渴望、意志、专注、自信和正面态度,并最终带来成功。

以下为李开复微博语录整理:

看到“IPO不审行不行?”的讨论,其实这是个伪命题。1)重点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披露要完整、精确、透明,2)如果没做到,上市公司、券商、审计单位、律师事务所都要担负责任。3)如果股民不够成熟,也许审可以保护股民利益,但是审的目的是保护股民、质疑有问题的公司,而不是滥用选择权或墨守成规。

去年谈读博士对创新工场影响的视频:1)系主任鼓励我深耕细分领域目标世界第一。创新工场也这么鼓励创业者,2)系里让学生根据兴趣选博导培养学生自信,3)导师给我的论文巨大支持帮助。4)系统提供了平台助毕业生进入社会。

一个创业者请我给他五句话:1)判断未来趋势顺势而为昌盛逆势而亡;2)最重要成本是机会成本;3】关键在执行魔鬼在细节;4】专注用户一切都会接踵而来;5】简约聚焦学会说不。

今天与传统中小企业家谈论了关于变革的问题:虽然技术变革很重要,但更需要的是模式变革(例如戴尔PC产品销售定制)、细节变革(例如苹果ipod减法设计)、品牌变革(例如苹果专卖店楼梯营造品牌),以及跨界结合(例如O2O利用互联网低价传播移动定位获取用户)。

关于风险巨大的讨论虽然风险不可避免,但我们投资项目失败率很低,有一些被收购,还有一些拿到了VCA轮500-1000万美元融资还有正在奋斗中。

创新工场成立时,我们学习Y-Combinator精髓,即行业判断精准指导产品优化Leanstartup方法。但我们不同之处在于提供较大资金招揽较大团队一次性把产品做出,以及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法务财务招聘等,同时有自己的基金支持计划进行管理运作推广教育培训等方面。

对于毕业生高科技创业,我建议不要主导创业,只能参加现有的创业公司,最好远前就寻找实习机会,因为可能并不适合你或你的想象那样,或许还能学到更多。如果想学习,就去实际操作或者参与开发部门,不足针对性强调实践经验了解趋势汇集精英实践经验才是王道。而且应尽早加入并观察几个月,看看是否真的喜欢这种生活方式,然后再决定是否投入全部身心去追求这个梦想,让它成为你的职业道路上的指南针,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别人的脚步走进未知的大海中。在那里,你将遇见无数挑战,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但这也是探索自我的旅程,是实现个人潜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