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大众眼中,他们同为天赋异禀的“钢琴王子”,但只要稍稍了解二人,就会发现他们从性格经历到演奏风格都十分迥异。郎朗的表演澎湃,几近癫狂;而李云迪则十分内敛阴柔,这也正切合了两人的性格,一个像火一个像水,恰似古龙笔下的小鱼儿与花无缺。

郎朗的江湖生涯潇洒自在,如鱼得水;李云迪则处处谨慎自重,攀登之路仍然艰难。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肖邦的祖国波兰决定,把最高艺术奖授予一位中国钢琴天才,他就是以善弹肖邦闻名全球、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人”的李云迪。

提到李云迪,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另一位同样被西方推崇的东方钢琴天才少年郎朗。同样都是中国人,都在国际钢琴大赛上摘得过桂冠,都与唱片业巨头德意志唱片公司(DG)签约。乍一看,他们就像是一对出生后即被拆散的双胞胎,成名之路相似却又不同,如今的境遇更是迥然不同。

天才都从少年出

李云迪和郎朗基本上都是80年代席卷中国的“钢琴热”的产物。从电视到古典音乐,“文化大”的结束激发了中国人对所有西方事物的兴趣。郎朗学习用的钢琴是中国产的,他14岁即赢得第六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第一名,并且随后成为世界知名乐坛上的独特存在。而他13岁即在亚洲青年音乐家比赛中获奖,他在亚洲及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崭露头角。他不仅因为其卓越才能获得广泛认可,也因为其敢于创新,不畏挑战以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1999年,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一场戏剧性的紧急替换事件让人们见识到了这位17岁少年令人惊叹的声音。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全场观众如潮涌动,用掌声向这位年轻艺术家的非凡表现致敬。这段经历对于他的事业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它开启了一系列关于他作为一种新型艺人的讨论和批评——那种似乎既传统又现代、既传媒化又个体化的一种形象。

对郎朗来说,更重要的是,那晚凌晨两点左右,在长达五个小时的大型音乐会之后,与指挥家宾·梅塔一起回忆那些特殊时刻:“我们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微博,没有任何社交媒体,但我记住,当夜深人静时,我走进林肯中心,看着空荡荡的大厅,对自己说:‘这是我的舞台’。”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他当时的心理状态,也预示着他将来的事业道路和个人形象将如何发展。

小鱼儿与花无缺

尽管有如此辉煌的事迹,但最终并没有阻止两个名字之间不断产生新的比喻和争议。在很多批评者眼中,无论是哪种方式,只要是在公众视野里,那些常常带有戏剧色彩的情感表达总是让这些前卫艺术家们显得有些太过浮夸,有时候甚至像是做作或虚伪。但无疑,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一部分历史,是他们共同创造的一个传奇故事,是他们各自努力追求梦想的一部分路径记录。这份力量不是由单一声音所构成,而是来自多元的声音共鸣,最终形成了一首充满激情、灵魂深邃歌曲——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美丽景象,以及未来可能呈现出的更多奇迹。

直立发型、大胆衣着,以及华丽表演,让郎朗有时候看起来并不像一位古典音乐家,而倒更像是摇滚明星。他签约十几个知名品牌,还出了个人专辑,还出版了自己的书籍……在许多批评者的眼里,郎朗总是在很多其他领域外面耗费心力的活动中寻找自身价值,不断探索新方向,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而这一过程,就是他不断追求卓越、持续改进自身能力的一次次尝试,是他努力塑造自己形象、提升专业水平的一系列行动过程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反思和挑战的一个实践操作过程。

英国权威媒体《金融时报》的记者曾经这样描述:“他的行为举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好像把自己塑造成某种特别的人物,然后用这种角色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相较于这样的评价,大多数评论对于李云迪采取更加客气态度。在西方评论界,最激烈针对他的指责也只是说他的舞台表现“超脱”。不过,对于这样的问题两人都不愿意谈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私事,而且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够取得成功,只是不愿意公开承认对方的情况罢了。不过,如果按一般规律分析,每当有人试图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通过直接比较或者借助一些流行语句来解释这种情况,那么通常只能得到非常有限甚至完全错误的地道信息。但实际情况往往远比这些标准答案复杂得多,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仔细听取各方面的声音,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这一背后的真实意义。如果我们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两个人物及其间接影响到的各种因素,我们需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意见,并且愿意逐步揭开这个复杂主题下的真相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