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多年前的“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如今的创新工场,李开复一直通过不同的平台凭借其导师气质影响着很多青年人。随着创新工场的创立,李开复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导师”价值,并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对于创业的感想。

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模式创新、细节创新、品牌创新和跨领域结合。对于成功和兴趣的关系,他表示,兴趣可以最大化生产力和影响力,兴趣驱动的工作会带给你渴望、意志、专注、自信和正面态度,并最终带来成功。

以下为李开复微博语录整理:

看到“IPO不审行不行?”的讨论,其实这是个伪命题。1)重点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披露要完整、精确、透明,2)如果没做到,上市公司、券商、审计单位、律师事务所都要担负责任。3)如果股民不够成熟,也许审可以保护股民利益,但是审的目的是保护股民、质疑有问题的公司,而不是滥用选择权或墨守成规。

去年谈读博士对创新工场影响的话题:1)系主任鼓励我深耕细分领域,以成为世界第一为目标。同样地,每个加入我们的创业者都被鼓励追求卓越;2)系里让学生根据兴趣选博导,这样培养出更加自信的人才;3)导师给我的论文巨大支持帮助。在我们这里,你也能找到帮助你实现梦想的人们。

对一个创业者提出的五句话建议:1)判断未来趋势,要顺势而为,不要逆潮流而动;2)最重要的是成本效益分析,因为机会成本往往比直接花费更高昂;3)关键在执行力,没有行动任何计划都是空谈;4】专注你的用户,一切都会接踵而来,只要你真正理解了他们;5】学会说“不”,简约聚焦,让一切回归本源。

与传统中小企业家探讨关于新时代的一些变化及挑战: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除了技术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事物值得推广,比如模式变革(例如戴尔如何将PC生产与销售定制结合),细节优化(苹果ipod减法设计,以及苹果专卖店楼梯等细节),品牌塑造(苹果专卖店以及ThinkDifferent广告营造品牌形象),跨界融合(O2O利用互联网低价传播以及移动定位获取用户)。

关于风险投资的问题:“虽然创业无疑伴随着风险,但直至目前为止,我们投资项目失败率相对较低。”其中包括关闭两项项目,但基本所有人员被其他项目吸纳,被收购两项并且获得VCA轮500-1000万美元融资十余项,还有一些正在努力奋斗中。

访问Y-Combinator时所学到的经验:“精髓在于专业行业判断、小心产品指导,用Leanstartup方法进行创业。”我们学习了这些点,不过区别在于提供较大的资金招揽较大团队,一次性把产品做好,以及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法务财务招聘等方面,同时拥有自身基金资源。

对毕业生高科技创业建议:“不要主导,而应该参加一家优秀的小型初创公司。如果可能,最好远离毕业前就去实习,这样或许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条路。而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以考虑加入那些真正参与过实际操作的小型初创企业。”

关于后台可扩张性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后端可扩展性,如果一个产品火爆但无法承受快速增长所需,那么用户就会失望离开。这一点Google Youtube Facebook都非常懂得利用这一点成长。”

在瑞士与一些超级富豪及他们关系经理交流中国风投的情况:“开始相信中国概念愿意投资产5%,遗憾过去太保守依然担心听说的贪污契约精神等问题。但亚洲人多年相信中国概念早已投入加码,而中国人则以传统行业巨大回报远超风投持久保持观望。”

回答外国媒体关于是否会出现国际化科技公司的问题:“很难,就像美国科技公司进入中国碰到的困难一样需要本地理解放权。但值得关注的是联想采取并购+重视外国经理人的方式华为采取走开发中国家的方式腾讯采取投资模式”。

11-16 的内容略去...

17., 给天使投资者的建议,“帮忙”,离开原岗位需要勇气决策刚开始做天使付出学费大家看五个项目共识惊人小平故事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