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被一种错觉所蒙蔽:实现了心中的愿望,就一定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但是,拉康提醒我们,这种“心想事成”的人最终不会幸福。因为人类的心理机制,并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设计的,而是为生存和发展而设。
幸福是一种完整、稳定的状态,它超越了简单的情感体验。我们的大脑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种本能驱使我们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和满足感。但当我们终于达到目的时,快乐往往很快就变成了平淡无奇,甚至变得厌烦。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在寻找变化,改变习惯、思维模式,以摆脱现状。当所有的改变都发生后,我们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这些改变仿佛从未发生过。
这种对生活无尽索取与放弃之间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是很多人面临的一大困惑。而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隐藏在深层次的心理冲动——死亡本能。这股冲动驱使我们向着死亡靠拢,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和解脱。生命开始于无机物演化,最终归于无机状态,所以生命中自然存在返回原初状态的一种倾向,即死亡本能。
这份深沉的攻击性不仅指向外界,也可能指向自我,当它转向自我时,便成为了一种病态。在抑郁的人们中,那份内心的声音往往是“毁灭世界”的呐喊。潜意识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如果说接受不完美是一个阶段,那么过于追求不完美便是一个陷阱,因为它会阻碍我们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完整与满足。
所以,当我们渴望成为某样东西的时候,却忘记了要学会存在,就像那些放弃寻找的人,他们似乎更容易找到他们原本一直在寻找的事物。而我,我似乎开始明白,只有放弃了对幸福的执着,我才开始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宁静与满足。这或许正是我需要的一个转折点,让我停止奔波,在此刻停下脚步,用真实去拥抱生命,不再被虚幻所迷惑。我想要的是那种既没有期待,又没有失落,只是一场安然地进行,与世界共舞,没有任何障碍,没有任何遗憾,无论未来如何,都已经拥有了一切,因为我已经选择停止追逐,从此只做我的自己,享受每一刻即刻出现的小确幸,而不是等待那些遥不可及的大梦想。